典当研究
首页 > 典当研究 > 浏览文章

如何看待民营银行的“虹吸效应”

(编辑:yanzi 日期:2015年07月24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民营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人才争夺战正日益激烈。
  
  日前,民生银行大股东之一——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新希望投资公司和南方希望实业公司大举减持民生银行A股近2.62亿股,合计套现约25.3亿元至29亿元。与此同时,和邦股份一则公告显示,四川多家民企正在谋划筹建民营银行,而新希望集团也赫然在列。该公司的举动引发市场各方广泛关注。有媒体推测,新希望集团此次减持民生银行股权可能是为转战民营银行腾挪资金,筹措资本。
  
  除牵动着大规模的民间资本流动外,民营银行还撬动着传统银行发展的另一大根基:人才。根据多家上市银行公告,今年以来,我国已经有32位上市银行的高管辞职。尽管已表明的辞职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工作调动、身体原因、年龄原因、任期届满、个人原因等,但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下、在民营银行等的挑战下,传统意义上的“金饭碗”魅力褪去却是主要动因之一。事实上,不少离职高管已经跳槽至民营银行,其意图便是在新的领域大显身手。
  
  应当说,目前民营银行已经成为金融业“新贵”,吸纳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民营银行的“虹吸效应”呢?
  
  首先,资本和人才追逐民营银行是因为其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现阶段,民营银行的大股东多是在自身行业内积聚一定优势资源的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和体制建立方面都比较灵活,特别是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大的客户资源和营销能力,其开放和共享的互联网金融价值观极具诱惑力。
  
  与之相比,传统银行借助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做大规模,但由此引发的内部等级制度森严、经营思维僵化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中小型传统银行常年饱受客户资源匮乏之苦,零售业务很难开展。
  
  相较而言,民营银行更适合追求创新、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才大显身手。事实上,目前已经正式开业的5家民营银行无一不是雄心勃勃、各具特色。可想而知,传统银行业中求新思变的高管和具体业务掌舵者被新业态、新模式的灵活性所吸引,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资本和人才追逐民营银行是因为这里充满机会。
  
  从银监会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到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申报开业,再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态“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力度,在成熟的基础上,能批就批,要给社会一个积极信号”,民营银行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应当说,李克强总理“不设限额”的表述让市场各方看到了民营银行这一金融蓝海巨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就在首批试点民营银行初定之际,已有40多家民企在政策的鼓励下迫不及待,试图抢滩民营银行二轮扩围机会。随着《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于6月26日正式出炉,银监部门全面受理民营银行的申办工作正式开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机构类型已全部开放。可以说,民营银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满了机会与可能性。
  
  再次,资本和人才追逐民营银行是因为这里舞台巨大、前景美好。
  
  在国内,此前由民资独立发起、设立甚至主导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民营银行如何发展并无成熟样本。但是,比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找到合适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民营银行有望改变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种类单一的现状,发展舞台巨大。
  
  而对寻求个人发展空间的业务人员或逐利的资本而言,加入民营银行可谓正当其时。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目前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大多数民企此前较少涉足金融领域,特别是对风险管控要求颇高的银行业,其业务开展离不开熟悉金融业务、了解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士,其规模扩大离不开雄厚的资本支持。因此,对资本和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民营银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吸引加盟者,民营银行或将为其提供更加合理的薪酬体系乃至股权激励等物质条件、灵活的体制和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由此看来,尽管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起步晚、规模小、条件相对薄弱,但是其具有的体制活力、政策红利和发展前景有望形成“虹吸效应”,以此聚拢资本和人才。与此同时,传统银行业也应反思内部机制设计,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避免人才流失。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