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典当学堂 >> 典当历史 >> 浏览文章

拍卖行成长简史(下)——中国最早的拍卖在寺庙?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6日浏览量:来源:拍库网作者:佚名
  提到拍卖行的发展,两大老牌拍卖行索斯比(又译苏富比)和克里斯蒂(又译佳士得)则不得不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拍卖行发展虽然晚于欧美国家,但在历经二十余年的“江湖厮杀”后,如今已然颇具规模,并有着自己的特色。对于当今的艺术收藏圈来说,“拍卖”则早已成为了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话题。而拍卖行本身、藏品买卖双方、拍卖师以及艺术家、收藏家之间,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从国家禁止私人拍卖文物到拍卖行的起步以及如今各种更为严格规范的政策的出台,到互联网拍卖大行其道,关于拍卖行、关于艺术收藏的过去甚至是未来我们需要了解并思考的还有很多……
  
  世界范围内的拍卖起源于古巴比伦,后兴于罗马,而这一行业的真正形成则是在17、18世纪的英国。主要标志就是分别于1744年和1766年成立的上述两大拍卖行。据统计,1766年的伦敦就有各?类拍卖行60家,早期成立的拍卖行的业务就已经包括了对名家画作以及贵族们收藏的艺术品的拍卖活动。以克里斯蒂拍卖行为例,其成立之初“是一家寒酸且简陋的小拍卖行”,但其经营者克里斯蒂本人却在1779年将拍卖行迁至与英国当时的著名画家托马斯·盖恩斯伯勒住宅为邻的舍姆贝格宫附近,利用他本人与托马斯以及另外两名著名画家雷诺兹和戈里克过从甚密的便利来拍卖名家画作,扩大拍卖行的声望和影响力。
  
  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克里斯蒂拍卖行“不但长期成为特许的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展览作品的画廊,并由此晋身欧洲文物艺术品中心之一,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成为伦敦市内首屈一指的上流社会人士经常公开聚会的重要场所,代表绅士阶层高贵典雅的一种身份,催客到此一游。1823年,该行又另辟新址,搬到伦敦的心脏地区——圣詹姆斯广场的国王街,即现在的营业地,同样位居要处,人所瞩目”。
  
  目前,英国首都知名的15家大拍卖行绝大部分都位于富裕的伦敦西区。其中仅繁华的新邦德街就集中了索思比拍卖行、菲利普斯拍卖行、格伦迪宁拍卖公司和帕蒂克—辛普森拍卖行等4家。从目前国内拍卖行的发展来看,人脉、有明显地域优势的城市以及高规格的艺术收藏品的种类等同样是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
  
  “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一些实力雄厚的拍卖行便开始向***进军。它们在全球各地设立分行,形成一个十分强大的拍卖业网络,遂使拍卖行从过去纯粹单一性的国内商业机构变成日益国际性的跨国公司。这些拍卖行因其在国际拍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能轻而易举地操纵国际拍卖市场上各类拍卖物诸如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文物艺术品等的拍卖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相当有力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拍卖行的在规模、组织形式、外部实体形态以及内部财产制度等方面都日渐壮大并走向成熟。1861年,索思比拍卖行接纳了另外两位出资人的股份,更名为“索思比·威尔金森·霍奇拍卖行”。此后,借助资金充盈、实力大增的威力,截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该行一直雄居欧美拍卖业之首,并日益名冠全球。而与索思比并驾齐驱、难分伯仲的克里斯蒂拍卖行,则早其两年,即1859年就走上了合伙之路。那年,富商威廉·玛索和托马斯·伍德兹携资加盟克里斯蒂,于是,一个以“克里斯蒂·玛索·伍德兹拍卖行”命名的新机构得以问世。
  
  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拍卖行又开始公司化。其中有些直接以某某公司命名,有些则虽仍叫拍卖行,但内部结构纯属公司。1924年,索思比拍卖行三易其名,改称“索思比公司”。此前不久,克里斯蒂和菲利普斯也分别改称“克里斯蒂·玛索·伍德兹有限公司”和“菲利普斯·桑·尼尔拍卖行”。乘公司风靡全球之际,法国吧唧的帕勒斯·加利拉拍卖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马克范·韦拍卖行、奥地利维也纳的陶洛士拍卖行、美国纽约的帕克·伯尼特拍卖行等等一大批欧美家喻户晓的、公司性质的拍卖机构更是相继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拍卖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开始在中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上海、广州等几个主要的城市,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力的拍卖中心。到1949年,上海有25家拍卖行。
  
  在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流通历史十分悠久,但“拍卖”这个字眼所代表的交易方式,则来自资本主义世界。
  
  唐杜佑(735-812)编著,成书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通典》记载,唐玄宗开元25年(公元737年)召令“请以财物典质者……经三年不赎,即行拍卖”故采信两者说法,即“拍卖”一词出于唐代。
  
  但有趣的是,在中国古籍记载中,也有佛教僧侣以拍卖的形式出售的已故僧侣的财产,作为寺庙的建设资金,这可以作为有史可考的中国拍卖的鼻祖。
  
  中国典当事业起源自寺庙一事,数位中、日学者已曾加以论列。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1125—1210)于其《老学庵笔记》中提到了当时佛教寺院中被称为“长生库”的当铺。并且他还考证这种习尚,直追溯到5世纪末期,那时有一名叫甄彬[者将一束苎布质押于寺院仓库。后来,当他赎回去的时候,发现布里竟有五两黄金,他马上就送还回去。18世纪的学者翟颢于其《通俗篇》中,引用了陆游的陈述,并且也添加了许多历朝历代当铺名称的资料。他断定在唐代以前,典当仅局限在佛教寺院。日本法制史权威宫崎道三郎(1855—1926)[8]曾就中、日两国早期当铺的历史作过一番彻底的研究。在起源于佛教一点上,他同意翟颢的说法,并且主张日本僧侣在镰仓时代以前由中国传入了典当事业。他还很风趣地指出:宋代质库(当铺)的店东穿着皂袍,就很可能是受到佛教僧侣身着缁衣的影响。不过宫崎氏并未极力强调这个观点,因为宋朝时代士大夫也穿着皂袍。
  
  但有学者考证《南齐书》卷22,页8下云:482年(高帝建元四年)南齐录尚书事褚渊去世后,他的弟弟褚澄从招提寺中赎出一件白貂坐褥、一支介帻犀导和一头黄牛,这都是这位宰相所质押的。白貂坐褥是太祖高皇帝赐给褚渊的。他弟弟将貂皮割开为自己做了一些其他用品。为此,他在483年(武帝永明元年)遭到参劾而免职。借着这寥寥几件资料,我们当可将典当事业溯源到5世纪晚期
  
  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土生土长的拍卖行为没有得到顺利的发展,虽然文学作品中有类似拍卖行为的记载,但属凤毛麟角。清朝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厥遇友”一文中有“增价竞买”之说,便是一例。(经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7月第一版,1987年4月印刷的《醒世恒言》此段文字出现在377页。)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在将大量剩余物资倾销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他们所热衷的交易方式——拍卖,带到了古老的中国。至此,拍卖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开始在中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
  
  当时,中国拍卖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扩展的态势。上海、广州等几个主要的城市,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力的拍卖中心。
  
  1855年,香港揽勿兄弟拍卖行成立,该拍卖行主要拍卖政府整批处理的破产物资。到了1874年,英国人在上海开设了鲁意斯摩拍卖洋行。这家拍卖行拍卖较多的标的是一些舶来品和大量的海关罚没物资。随后,英国的瑞和洋行、罗森泰洋行、法国的三陆洋行、日本的新泰洋行、丹麦的宝和洋行等都纷纷挂牌,在上海滩做起拍卖生意。这些拍卖机构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对进出口商品中的纠纷商品进行鉴定、估价、处理。继而,海关的没收物品、海洋运输中的水渍物品、银行委托的典押品以及保险公司、法院的一些业务也由他们代为处理和拍卖。同时,这些拍卖机构还兼为个人拍卖家具、旧货等。
  
  此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商人和一些外国拍卖行的中国雇员们见到拍卖业投资少,易经营,也相继效仿办起了拍卖行。有“榔头大王”之称的怡和拍卖行便是其中一例。这家拍卖行的老板原来就是一家外国拍卖行的雇员,在积累了一些拍卖经验和资金后,开办了自己的拍卖行。直到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上海港口外轮断绝,物资减少,拍卖行业一度严重萎缩。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家拍卖行在天津关闭。
  
  1986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拍卖业在中断了30年之后,于1986年在广州恢复成立了第一家拍卖机构——广州拍卖行。继此之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拍卖行。
  
  拍卖行的兴起带来了拍卖业的繁荣,文物、珍宝拍卖、名人字画拍卖、优选号码拍卖、稀有图书拍卖、名人别墅拍卖、版权拍卖、土地使用权拍卖、公物拍卖等,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拍卖物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有形商品发展到无形商品,从公物拍卖规定,财产拍卖规定,立法由粗到细、调整对象由单个到综合,调整范围由地区到全国。中国的拍卖业在法律规范下,日益走向成熟。
  
  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已经开始有拍卖行出现,但文物艺术品拍卖有其特殊性。当时国家明令禁止私人私下进行文物交易,只有像北京文物公司、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一些国营的文物公司和商店允许文物买卖。当时的文物艺术品根本就没有市场概念,1980年代全国大概有70多家文物商店,它们的作用一是为博物馆收集文物,再就是出口创汇。
  
  文物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每家商店都遵循同样的价格标准,价格只根据文物的成色和完整程度而略有浮动。并且文物商店每天定额收货,最多收2000件文物,满额就关门,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再收更多文物。
  
  文物艺术品拍卖放在社会中,它是一个细枝末节的行业,即使是在它迅猛发展的今天,性质依然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所以它完全附着在社会的发展和政策改变上,尤其在中国,没有政策,一切都无从谈起。
  
  苏富比、佳士得早在1973年和1986年便入驻香港进行拍卖,又分别于1992年和1993进入台湾,1996和1993年进入新加坡。在新兴经济体中,唯一得以“幸免”的是中国大陆,并非两家公司缺乏战略眼光,实乃大陆严禁外资进行拍卖的政策使然。
  
  1993年6月,上海经营艺术品的国营百年老店“朵云轩”成立了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并举行了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这次大陆史无前例的拍卖开始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以朵云轩为始,国营文物商店和文物公司纷纷陆续成立艺术品拍卖公司,这其中有北京文物公司于1994年1月成立的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以及同年由北京荣宝斋成立的北京荣宝拍卖公司。
  
  早于翰海成立半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同年12月更名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内地最早一批文物艺术拍卖公司之一。
  
  90年代初的新兴行业——艺术品拍卖,其发展势头大有不可遏制之势,国家文物局因此顺水推舟,于1995年12月15日批准在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中商盛佳(后改名为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四川翰雅等6家企业实行文物拍卖直管专营试点。得到“正名”的这6家拍卖行组成了中国拍卖初创时期的最初格局。
  
  从1993年到2003年这10年,中国拍卖业虽然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陆续退出一线竞争行列,但总体来说,江湖一直都风平浪静。
  
  2005年成立的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和西泠拍卖与1993年左右拍卖公司几乎清一色国企背景的领导者大相径庭。这些在行业内人脉广泛、经验丰富老道的拍卖公司掌门人,在随后几年中,领导着他们的公司冲击了旧有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格局。
  
  同年,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几乎和匡时同时成立,但这家公司显得尤为不同:得到国际拍卖巨头佳士得的商标授权。2005年永乐举行第一场拍卖后,“国际拍卖大鳄终于攻陷大陆”的消息不胫而走,掀起了艺术市场的轩然大波。在国内不允许外资拍卖公司在中国内地开办拍卖业务的情况下,北京永乐的出现,被认为是佳士得在“借壳上市”。后来经过调查和调整,永乐拍卖在2006年秋季重新开拍,并且保留了佳士得的商标授权。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21世纪,互联网+拍卖的模式,揭开了拍卖行业的神秘面纱,使得千奇百怪的宝物从拍卖场所中见诸于普罗大众的面前,一些大型的拍卖行开启了网络拍卖模式,例如保利旗下的艺典中国,有着央企背景的易拍全球,但其拍品的高昂价格还是让人望而生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立足于中产阶级的中小型的拍卖则必然成为一种主流,例如立足全球跨境中小型拍卖的拍库网,以其物美价廉的拍品获得业内人士的一直好评,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拍卖这一神秘行业中来。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湖南省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举办2015年度新增典当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