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典当新闻 >> 浏览文章

民间借贷年息超36%部分无效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7日浏览量:来源:光明网作者:佚名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民间借贷利率超年利率36%部分可被认定无效。该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对此,记者走访海口市场了解到,由于市场贷款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开始走俏,月息已高达3%以上。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市场缺乏规范、利率过高等原因,民间借贷在火爆的背后存在着巨大风险。
  
  □本报记者 李银
  
  民间借贷速度快利息高
  
  “选择民间借贷最主要的原因是放贷快。”经营网吧生意的刘先生说,因网吧电脑需更新,他向银行了解过贷款程序,因时间较长,最后他打算向民间贷款机构贷款50万元,月息3%,年息10%。刘先生又问了其他几家民间贷款机构,利息都在3%以上,而且多是短期贷款,不超过3个月。虽然利息很高,但因急需用钱,刘先生还是和一家民间贷款机构签了借款合同。
  
  “我跑了多家银行都说贷款需要抵押物,而且审批时间长。”从河南郑州来海口经营餐饮业的杨先生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典当行,没想到3天便拿到了30万元贷款。“不过利息确实比银行高多了,每个月约3%。”
  
  典当行年利息达36%
  
  “近期海口房产典当客户明显增多。”元通典当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已有购新房计划的客户通过典当旧房产来快速实现融资购新房。另外,房产典当的手续跟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差不多,也要经过验证、估价、签署协议、抵押登记等环节,但放款时间比银行贷款快得多,一般几个小时就可拿到钱。
  
  “房子、车辆是比较‘主流’的抵押物,房子抵押贷款,海口市典当行一般是月息3%,比如贷款100万元,每个月就要支付给3万元的利息。对于个别郊区地段的或不满5年的房产,典当行拒绝典当。”海口京融典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我市的行情基本上都是这样子。而去年上半年,通过典当行抵押房屋贷款,利率曾达到5%。按照现在的水平计算,无论抵押房子还是车子,从典当行抵押贷款,资金年利息都在36%左右。
  
  “典当行的好处就是资金来得快,不必审批,但相对来说费用比较高。”海南鑫称典当公司工作人员说。
  
  从采访情况来看,多数民间借贷机构的利息都是按月计算,大多月息在3%。有的民间贷款机构打出“无抵押、无担保、无户籍限制、信用贷款”的诱惑,但月息较高,在5%左右。
  
  海南鑫称典当公司工作人员称,对于民间借贷新规还没听说,如新规出台,年利率超36%部分利息无效,那么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年利率24%以内受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不断活跃,以此引发的各种民间借贷纠纷也日益增多。据资料显示,全国法院审结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59.4万件,2012年72.9万件,2013年85.5万件,2014年102.4万件,2015上半年52.6万件,民间借贷纠纷已成为国内第二大民事诉讼案件。利率是民间借贷的核心问题。海南邦威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渡明告诉记者,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使用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裁判中的“银行同类贷款利率”。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尤其以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作为利率保护上限的司法政策的变革势在必行。
  
  “超过36%则是无效区,无效的含义是指如果当事人原来自愿偿还了利息,基于合同无效,是可以要回来的,这也是新规中的一大亮点”黄渡明律师认为,现有的规定是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以上利息,如果债务人己经支付了,则不论利率有多高均不得反悔(指本息己支付完毕的案例)。修改后的规定给予债务人一项权利,即如果己经支付了的利息是以高于年率36%的,则可以反悔,要求对方返还年利率36%以上的利息部分(指本息己全部支付完毕的案例)。如果利息没有支付的,则法院只支持年率24%利息。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市场缺乏规范、利率过高等原因,民间借贷在火爆的背后存在着巨大风险。他提醒广大市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客户在选择小额贷款公司时要注意,一是看利率,如果比同期的银行基准利率高出4倍以上就是非法的;二是要看放款前是否要收费,如果以各种手续费、利息名义收费,迟迟不放款十有八九会有问题,正规的公司明码标价,在业务没有办成前,依据相关规定不收取费用;第三要看有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