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典当股份 究竟看中了啥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9日浏览量:来源:中国商报/中国商网作者:王菁菁
分享到:
近日有消息称,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农产品交易斥资31.16亿元收购中安信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的典当贷款业务的权利及权力;而就在其之前不久,同为港股上市公司的仁瑞投资也宣布可能收购从事典当等业务的中泰创展控股不少于51%的股权。在行业经营并不如从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少人好奇,这些公司意欲何为?
能让旗下产业更丰富
李佳(北京典当业内人士):我个人认为,上市公司这么做,并非想要指着典当行来为自己盈利,增加明显的业绩。因为我们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虽然典当放贷收取的息费比较高,但是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相比,利润却未必高。以一家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的典当行为例,可能其一年的纯利润也就在两三百万元左右。鉴于此,与其说上市公司收购典当行是为了赚钱,倒不如说是为他们自身的事业布局,希望旗下的产业能更加丰富一些。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典当行本身想上市。当前受监管限制,典当这样的企业想在国内的A股市场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借助被收购的方式在内地甚至是在港股上市,对于某些典当行的经营者而言或许是另一种选择。
实际上,几年前这种情况就曾在业内出现过,比如有外地企业收购了北京某家典当行的一些股权,参与其经营,但由于典当的特性,真正想做好的话,对经营者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后来经营不善,该企业只能把手中典当行的股份再次转让。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普遍适用的道理,即顺应发展趋势给自身找出路,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但如果跟风却未必有想像中那么好。因此,尽管现在典当行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严峻,这种上市公司收购典当股份的行为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上都较早几年有所增多,但应该不会成为一时的潮流。
要警惕放贷的回收
苏效越(河南省典当行业协会副会长):这种现象早两年业内就曾出现过,而在跟同行的交流中也曾碰到过有人就相关事宜进行咨询。在我看来,大的集团公司往往资金来源比较方便,但是他们会认为做自己的主业赚钱没有典当放贷来得快,而且,相比同类型的融资机构,典当业务的风险并没有那么大,因此他们会计划收购典当的股份由此“分一杯羹”。
不过据我所知,这种方式发展到后来,问题开始显现,最明显和直接的表现就是放贷收不回来。尤其是近两年,典当的生意普遍用“惨淡”来形容并不为过,眼下再收购典当行的股份,很可能更多的不是为经营,而是集团企业想将自身发展往准金融、金融的路线上靠。也许,自己旗下有典当、小贷、投资公司,将来说不定还可以进一步往民营银行的方向走。
我曾在外地考察交流时就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如果一位客户的项目好,集团公司会先让其跟自己旗下的典当行接触、融资。如果反响不错,会让其进而进入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由于资本的运作主要在信用上,集团公司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直培育着这位客户,时机成熟时双方甚至会合作,由集团公司带着客户上市。显见,无论市场好还是坏,要让企业经营持续发展,需要多动脑子。而且在这样的运作链条中,典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是一些上市公司会考虑收购典当的原因。
贸然涉足不理性
周俊(上海融资市场分析人士):我始终认为,如果集团公司想依靠收购典当行的股份来使自己多一项放贷的功能,并不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举动,前段时间“典当第一案”的最终判决出炉,尽管涉案的典当行被判无罪,但仍然是一个公司旗下典当放贷值得思考的例子。
对于这种现象背后,集团公司、上市企业究竟看中了典当行什么,原因不一,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为了涉足融资行业,有人认为是典当“借壳上市”,甚至也有人认为这些集团企业无非是想借助典当行的功能来进行一种资本操作与资金链的流通。而就当前典当经营的状况而言,前两者确实有些令人不太看好。要知道,典当业务的经营存在相当大的特殊性,其所打交道的行业、客户五花八门,业务可涉及的面也比银行、小贷要更广,倘若没有一定经验,光凭资金实力的雄厚贸然涉及,恐怕结果未必尽如人意。
当然,如果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本身在某一产业中已经形成有效运转的产业链,只是需要增添一个典当行的功能来为这个链条上的资金流动服务,这倒是无可厚非。而且,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这种方式对于现在生意不够景气,且新业务开拓比较难的典当行来说,或许也是另一种生存之道。(记者王菁菁)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