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典当新闻 >> 浏览文章

典当行的隐秘账本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浏览量:来源:新金融观察报作者:袁诚 宁广靖
个别典当行出现的奇怪现象暴露了典当行业隐秘的‘体外循环系统’,而这正是那些‘长达数年鲜有业务经营记录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典当行生存之奥秘。
  典当行业最近一次的年审数据有些耐人寻味:一些典当行已连续多年亏损,有的长达数年只有几笔甚至没有业务经营记录,但这些表面上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的企业,似乎并没有退出的意思。
  维持经营,但不办理业务,却实实在在地支付着运营成本。这些典当行老板们如此死撑,难道只为面子?新金融记者调查发现,那些哭喊着“市场萎缩、利润下滑”的典当行老板其实并非他们所描述的那样悲惨。在规定业务开展不畅的表象下,一些典当行开始玩起“体外循环”、吸储放贷的资金游戏,这甚至为他们带来了35%至40%的年收益。
  “连年亏损”的表象
  采访中,大部分典当行业从业者认为,正规的典当企业是无法承受长时间持续亏损的。在业内人士看来,亏损企业通常多为新开设的典当行,由于对市场不够熟悉、市场占有率低、风险把控不到位等原因,这些新典当行容易成为亏损主体,但亏损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调整后会得到改善。而长期亏损的典当行,大多是由于某一行业的崩溃牵连了典当行,通常面临这种情况时,典当行想要翻身几乎无望。
  目前,上海的典当行业正处在调整期。上海市典当行业协会会长吴贤达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上海的典当行业务大幅缩水。据介绍,上海多数典当行从事房地产融资。上海典当行业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上海典当行业2012年度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上海市有9成以上的企业从事房地产业务。房地产业务类型占到整个典当市场的一半左右。但随着“国五条”的出台,典当市场中地产业务活跃度下降,资金需求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大。
  无独有偶,钢贸企业的接连崩盘让典当行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钢贸行业出现的风险对上海部分典当行冲击很大。有的典当行专门做钢贸,虽然数量不多,但金额大,涉及几个亿。几个典当行卷进去后都出不来了。” 吴贤达告诉记者。
  事实上,像上海这样被某个行业拖累甚至拖垮的典当行案例并不多,国内其它地区大多数典当行还能够平安度日。尽管现在仍有很多典当行老板常常将“市场萎缩、盈利困难”挂在嘴边,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子过得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难过。
  四川宜宾一家典当行负责人黄韦达告诉新金融记者,目前的确有做得不好的企业业务量出现下降。他们之所以感到市场萎缩,是由于外部竞争压力加大,民间融资太多了。典当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等。典当融资在民间融资总量中占比不到1%。有些时候,即使市场上有资金需求,典当行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敢轻易接单。在黄韦达看来,典当行的正规典当业务市场或有萎缩的现象,但对典当行而言,整体上还是获利的,而且回报率并不低,一般年收益在35%至40%。报表上体现长期亏损,典当行经营者对此却无动于衷的情况多是经营者有自己的盈利算盘。“有些效益你在报表上是看不到的。”黄韦达说。
  看不到的业务
  这种“看不到的业务”被圈内人士称为“体外循环”,直白一点说,就是回避了当票制度和相关登记政策,与客户进行私下典当业务,在当票上并无体现。
  按照规定,典当行每接纳一笔业务都要将当物、当金、当期、息费等诸多当票信息上传至商务部典当行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绕开当票,就意味着典当行所做的业务数量、规模及收入不会出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这部分利润成为典当行的“隐性盈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有的典当行在报表上处于“停产”状态,但经营者却“稳如泰山”的现象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很多典当行都存在“体外循环”的业务,有的是为了避税,有的则是为了绕开《典当管理办法》对房地产抵押的相关规定,拓展业务量。“典当行的税负相对比较重,包括营业税5%、企业所得税25%、按贷款额0.005%征收的印花税;如果有对股东分红,还有分红所得税等。这样算下来,典当行税收支出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30%。”
  但是,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避税并非典当行“体外循环”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典当行业务回避当票实属无奈。《典当管理办法》规定,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足1000万元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也就是说,即使典当行从银行成功融资,因本身注册资本不高,还是很难做房地产业务(房地产典当融资单笔数额大多超过100万元)。要想扩大房地产业务市场,典当行只能增资。而目前实际情况是,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下的典当行占到行业的一半左右,巨大的房地产业务吸引少数典当行铤而走险“体外循环”。
  “抛开报表账面的数据,事实上典当行并不容易亏损,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有些‘体外循环’的典当行利润也不见得少。”黄韦达告诉记者,那些报表上看似不盈利、业务量也不大的经营者对典当行牌照并不注销,有可能已经在“体外”赚了不少钱,也可能是出于保留牌照的考虑。
  据了解,现在申请典当行牌照门槛较高,在数量限制上逐年收紧,将来获批难度逐渐增大。那些已经申请到牌照的典当行,即使经营亏损也不愿意轻易舍弃牌照。这类典当行即使业务量很小,但只要每年通过年审就行。
  “自己注销牌照的情况极少。一个典当牌照很值钱,在四川拿去卖至少300万没问题,现在很多企业挤破脑袋想成立典当行。”黄韦达说。
  低吸高放
  《典当管理办法》在对典当行从事房地产业务做出限制后,典当行要做大房地产业务规模,只有增资。但目前增资或吸纳新股东进来手续繁琐,于是不少典当行找到新的“增收”渠道,比如隐秘的理财业务。
  四川成都一位典当行老板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典当行可以从银行融资。但现实中,能得到银行贷款的典当行少之又少。“资金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这位老板表示,在他们的资金体系中,除了自有资金,便是以1.5至2分的“利息”向朋友亲戚借来的钱。至于借款用途,该老板直言不讳:“一般1.5到2分拿过来,3分借出去,挣个差价。”通常,典当行将放贷业务称之为“理财”。在这家典当行,“理财”所获得的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20%左右。“我们给理财客户大约18%的年收益,其余归自己。这项业务只要能借到足够多的民间资金,基本上想做多大就做多大。”他说。
  采访发现,除了这种私下放贷的理财业务,还有的典当行做起了租赁业务。安徽一家典当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接手一个租赁的单子。“有家公司要购买一套机械设备需要100万元,但他没有钱,我们就替他把这个设备买回来,然后将设备租给他,按动产质押典当标准收费,一般不超过当金的4.2%。这类企业通常到银行贷不到款,市场上租赁公司又少,所以他们就找上典当行了。”
  为增加收益,过去典当行也做股票质押典当,以证券交易账户资产为质押,客户通过典当行融资炒股。生意火的时候,这项业务占到部分典当行业务量的三成。但股市波动无常,股票质押的价值不好把握,且出借资金供客户进行股票交易也有变相融资融券的嫌疑。对此,去年商务部下发《典当行业监管规定》,禁止和预防典当行违规融资参与上市股票炒作或为客户提供股票交易资金,股票典当业务戛然而止。在融资渠道、业务品种十分有限的境况下,“理财业务”成为被典当行业默许的“潜规则”。
  目前,由于很多典当行经营者本身也开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身份的重合使典当行的民间融资行径变得更加模糊。吴贤达表示,由于目前典当行多元化经营的很多,所以私下的放贷业务不好监管。
  盼行业新政
  采访中,很多典当企业负责人对“体外循环”“理财业务”等诸多增收手段心照不宣。他们认为,严格按照当前监管办法,像大城市的房地产业务,根本无从下手,而单纯做金银首饰等民品业务又面临业务量少和鉴定成本高的双重压力。
  记者注意到,目前典当行适用的主要规章制度是2005年2月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典当管理办法》等,对典当行准入门槛、融资来源、业务范围等均有规约。但典当行业人士认为,8年后,行业内外变化巨大,应该适量放宽典当行经营范围、融资方式、业务品种等。
  事实上,自1987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典当企业——成都华茂典当商行开业以来,典当行历经26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个人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全国典当行业累计发放当金987.7亿元。其中,动产典当总额267.4亿元,房地产典当总额535.4亿元,财产权利典当总额185亿元。显然,房地产典当仍是行业主要业务,占所有典当业务的54.2%。典当行业一路疾行的同时也深受融资不足、业务范围和单笔数额受限之苦。
  “前前后后筹备了一年,但监管机构对典当行的态度依然模糊,不怎么支持,想要获批并不轻松。”正准备开设分支机构的黄韦达调侃道,现在开分支机构的手续非常复杂,和新办一个典当行的难度不相上下。
  安徽某典当行负责人亦期望拓宽行业经营范围和单笔数额上限,并提出允许向股东融资、同行业拆借资金等建议。该负责人表示,“2005年以来,房地产经过几轮大涨,大城市的一套房产普遍超过三五百万,而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100万元的限制将大部分的房产抵押业务挡在门外,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实情。”正因为如此,典当行只签署典当合同而不开当票的情况屡禁不止。
  近年来,业界对出台《典当法》的呼声渐涨。全国人大代表、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就曾提交议案,建议出台《典当法》。她直指典当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问题,认为《典当管理办法》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缺陷,不断涌现的典当新业务则面临无法可依。随着典当业的迅猛发展,其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由动产延伸至财产权利、不动产,典当方式由质押向抵押拓展,都急需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直以来,典当行以小额快捷的融资特点吸引眼球,并在交易自由的市场原则下迅速崛起,与此同时,行业乱象如影随形。典当行业人士渴望扩展新的经营方式、融资门路,寻找新的盈利点,因而正在尝试的“典当+租赁”等业务或许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