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金融之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5日浏览量:来源:广州日报作者:佚名
分享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被称为“中国金融创新风向标”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暨2018年中国金融年度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讨论了中国新金融发展的趋势、特征以及机构性变化,并为金融业改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建议。
金融结构性变化是金融未来重要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金融业在中国有三个基本趋势:金融创新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动力、金融工具的多元性、金融科技化带来了金融业态的多样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规模很大,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在这种条件下,本质要求金融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金融业态多样化目前是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支付已经数字化了,未来随着大数据的完善,微贷也会科技化。”
在吴晓求看来,金融结构性变化是金融未来重要的特征,在中国现在尤为突出。金融结构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资产结构上,未来要满足社会多元的资产管理需求,也要满足金融财富管理的转型。金融资产会逐步提升,这将大大改善中国的金融功能。中国不断走向国际化,这和中国的大国地位是相匹配的,国际化里包含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市场要逐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家的法制水平就要有大幅度的提高,社会透明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也表示,金融业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法制、规范、有序的基础上。金融的活动一定要依法、有序进行。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和大众,这是金融最根本的内容。对于未来的趋势,他说:“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与科技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历史息息相关的。金融科技必将改变很多金融行为、金融习惯。”
东方资产公司总裁邓智毅表示,中国金融的发展将呈现几个变化趋势:货币政策将从偏单一的目标向更加均衡的多目标转变,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分层断裂的状态将逐步得到弥合,融资结构将从以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发展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数字金融将呈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金融监管将从一元体制向二元体制转变,金融安全将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邓智毅看来,我国经济从需求总量平衡管理转向供给结构管理将是根本性变化,金融供给结构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债权融资中心在欧洲、在伦敦,新兴的股权融资中心在美国、在纽约。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科创企业发展、新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从中长期看,中国资本市场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这是大势所趋,国运所系。
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作用
在注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同时,金融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
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表示,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将2018年—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9%下调到3.7%,为2016年以来的首次调降。10月份公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体系风险上升,中期金融风险居高不下,为应变复杂多变的全球金融格局,急需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李彬认为,中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进全球金融治理,首先要练好内功,不断改善经济结构,激发经济内在的动力和潜力,提升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逐步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保证金融系统安全,提高金融系统的运作效率。其次要参与外事,推动对外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借助G20峰会、IMF改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国际安排加强周边合作,建立金融互助体系,增加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再次要直面险境。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改变未来世界格局和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也是全球金融治理推进的重要转折点。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