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典当业:盈利下滑但风险可控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1日浏览量:来源:国际商报作者:佚名
分享到:
随着典当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典当行经营模式单一,服务同质化等问题,开始制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浙江省商务厅在优化日常审批服务的同时,引导典当企业开展“互联网+”的探索与创新,引导典当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结构。
浙江省商务厅高度重视典当行年度审查工作,把年审作为防范行业风险、促进规范经营的重要手段来抓。浙江省商务厅春节过后就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度典当企业年审工作的通知》,对年审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到4月底,年审工作圆满结束。
年审数据表明,浙江全省共设有401家典当公司、35家分公司,经年审确定为A类的典当公司334家、分公司29家;B类典当公司37家、分公司2家;不予通过的典当公司30家、分公司4家。总体来讲,当前典当行业普遍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处于歇业状态;违规情况较往年有所降低,主要表现为向股东借款和业务超比例放贷;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但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全国典当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全国共有典当企业8039家,典当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3.4%,负债同比增长1.7%,资产负债率为6.5%;实现典当总额975.2亿元,同比增长12.8%。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息及综合服务费收入)7.9亿元,同比降低27.5%,但企业经营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年审A类的典当企业,浙江省商务厅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优化服务,支持评先评优,发动参与浙江省星级典当行评选。对于存在不规范经营的B类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单,要求各地跟踪整改,加大现场核查频次,促使规范经营。对于年审不通过企业,要求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再次核实,浙江省商务厅将在规定时间内启动强制注销程序,维护行业整体形象。
浙江省商务厅表示,将对典当行业加强行业事中事后监管。一是严守红线,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和违法吸收公众存款,防止系统性风险。二是信息化监管,依托商务部典当行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典当业务进行日常监管,实时掌握动态。三是属地监管,强化属地商务主管对典当公司的现场核查,发挥浙江省典当行业协会的专业支撑与业务指导作用。
随着典当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典当行经营模式单一,服务同质化等问题,开始制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随着小额贷款公司一些新兴金融机构的兴起,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更是挤压了典当行的生存空间。典当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此前,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典当行业做好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通知》提出,充分发挥典当行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好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提高典当行处置绝当物品的能力,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典当业务,积极做好典当经营风险防控和为典当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据悉,浙江省商务厅将制订并发布浙江省“十三五”典当行业发展规划,按照“稳定经营、回归特色、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引导股东实力突出的企业走产融结合的产业链短贷业务;特色经营的企业走民品典当业务;一般优势企业走业务混合经营和抱团发展的路径。
浙江省将推动政策创新,积极呼吁修订出台典当行业管理条例,提高行业法律层级,并争取商务部在浙江省试点开展典当行业监管创新。此外,浙江省商务厅在优化日常审批服务的同时,引导典当企业开展“互联网+”的探索与创新,引导典当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结构。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