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行可否借助第三方解决征信难 问题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5日浏览量:来源: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作者:王菁菁
分享到:
为了解决客户质量下降的难题,近段时间以来陆续有典当行开始关注与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合作。尤其是随着日前网贷监管细则落地,融资圈内更是掀起了一场对征信的火热讨论。典当行对于征信机构怎么看,双方之间能“近距离”合作吗?
关注第三方平台
“最近想找一家征信公司合作,不知道诸位对此了不了解。”前不久,河北一家典当行的业务经理杨先生在自己平时经常逛的行业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现在客户质量是我们最为重视的方面,所以近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借助第三方征信机构来帮忙,特别希望征求有过经验的同行的意见。”他如此向中国商报记者解释自己的举动。
不过他也同时坦言,在打听了一圈后,发现反馈并不尽如人意。“感觉大部分同行还是在靠自身来防范风险,真正实打实地跟征信机构打过交道的情况并不多。”
事实上,对于客户质量的关注,是当前典当经营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众所周知,近年来,典当行服务的主体——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绝大部分都逃不过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自身利润不断被压缩让他们难以承受高昂的借贷息费;另一方面,“债加债”令很多人对于还款只能有心无力。
“这两年来,这样的例子见得不少。”福建一家典当行的经营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我们有一位合作多次的客户,是加工型小企业的企业主。之前每次借款、还款,整个过程都很顺利,但是最近的一笔贷款,已经逾期了至今都没有全额归还。客户说自己是为了一个新项目的资金周转才借的钱,项目暂时没有看到回报,他的经济压力非常大,早几天还在跟我们协商希望能再缓一缓。”
记者了解到,上述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典当行业内时有发生,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实,如果客户比较实诚,提供的贷前参考信息都是真实的,或许典当行处置起来至少还能觉得心里平衡一些。但倘若碰到对自身情况有所隐瞒,甚至不愿意透露真实情况、说话真假参半的客户,出现问题后,在后悔自身把关不严的同时,典当行也只能当是“买教训”了。
“不说实话的客户并不少见,”湖北一家典当行的经营者说,“对于我们典当行来说,不可能去完全核实客户每一句的真假,尤其是像我们这种规模比较小的典当行,本身人手就有限,那只能凭抵质押物来说话了。”
正是因为如此,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增强征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典当行所关注。
强大的数据库
作为北京华夏典当行的资深融资顾问,孙继峰对于融资征信问题一直相当关注。据他介绍,最初留意起征信的消息,是在2005年央行设立征信中心。“这个中心专门把和银行有过借贷交易的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信息纳入麾下,并且如实反映出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放贷、信用卡还款等等,中心和下面的商业银行合作,由银行每隔一段时期提供相应的资料。”
鉴于该中心只面向商业银行开放,其他机构,比如信托、证券、保险,甚至更小的小贷、典当行等等,都难以从中分得一杯羹。不过,由于中心面向个人每年能提供两次免费查询机会,孙继峰说,典当行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要求客户提供自己在该中心的相关记录。
随着业界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除了央行的征信中心之外,近年来譬如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平安保险等集团公司都在陆续建设自己的征信平台,“像腾讯的征信数据库是建立在用户社交的基础上,而京东、阿里巴巴等则是建立在用户交易的基础上。”孙继峰说,“因此,他们之所以敢涉水互联网金融,有的甚至是信用放款,就是基于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征信数据库,各自的团队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在孙继峰看来,这些第三方征信机构很像“信息孤岛”,因为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我所用”,因此每家侧重的征信方面也有所不同。当然,如果能够与传统融资机构合作,让信息产生效益,对于这些征信机构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
比如前段时间,在北京的一次交流活动中,部分当地典当经营者就与征信公司的从业人士进行了面对面的了解。“从谈话中我们得知,这家征信机构依托的是平安保险的背景资源,他们的相关信息都是从基层保险员的手中获取的,对于合作,我们有一定兴趣。”一位参加了此次交流的典当从业者表示。
业内怎么做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提到与征信公司合作,典当业内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预热、观望的层面上。根本原因并非在于收费,而是集中在相关征信资料是否能对风控提供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上。
“今年以来,我们陆续接触了不少典当经营者,对于接受监管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认可征信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说,双方之间的合作正处在一个预热磨合的阶段。但是有一点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典当经营者普遍更看重抵押物,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只要当物好就不会出风险,这是当前制约合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征信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第三方征信机构引发广泛关注之前,近年来,业内自身为此也不乏举动。比如前几年,上海典当行业协会就与相关机构合作,面向会员企业开放了相关平台,不过也有当地的经营者表示,至今还没有使用过。
“主要是因为我们有自己合作的中介,他们给我们推荐客户,需要的话会从银行调取客户的相关信用记录,而且整个过程快得很,也不用收费。”上海一位典当行经营者表示,“在我们看来,这些中介挺‘神通广大’的,这得益于他们的社会关系网比较广。协会有这样的平台当然是好事,但是大的典当企业有自己的风控系统,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能借助中间人力量,因此我估计用的人也许不会太多。”
也有尝试过合作第三方征信平台的业内人士指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合作购买服务后,有的平台并不会提供给典当行过于细致的数据,而是一个最终的评估结果。“虽然收费不贵,一次也就是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是这个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出客户的信用资质,平台的分析依据是否客观详尽,我们仍然有点看不清。”
更有人认为,如果平台信息只是集中在个人或企业的基本资料、过往信贷记录上,恐怕难以说明问题。既然如此,不如更多地依赖抵质押物更加靠谱。
由此看来,鉴于贷款就是要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当下想促进典当与第三方中介平台有更广更深的合作,除了典当行自身转变观念外,平台机构本身的信用、操作模式以及正规与否,亦非常重要。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