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4日浏览量:来源:辽宁典当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扩大内需和住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启动了我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大幕。此后,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和外需萎缩,随着国家鼓励扩大内需政策的陆续启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和无担保个人贷款等出现强劲增长。
(一)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我国消费金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3年底,消费性贷款余额为12.9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8.04%,无论其规模还是占比都有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信用卡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消费信贷体系。但是,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水平仍远远滞后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展望未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加,青年消费群体逐渐成长,传统消费观念不断改变,通过消费金融适度提前消费的理念将越来越为民众所接受,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征信体系的完善,也将使消费金融业务效率显著提高,我国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制约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因素。国际经验表明,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和政策推动的共同结果,而经济发展阶段是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经济起飞阶段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多成长于物质贫乏时代,形成了节俭习惯,但随着第二代加入劳动力队伍,消费率自然上升。因此,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具有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原因,同时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供给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消费金融需求角度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是影响居民参与消费金融的主要障碍,其中住房消费的挤出效应尤为明显,导致其他方面的有效消费金融需求不足。加上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居民更是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支出,消费金融发展受到需求层面的制约。从消费金融供给角度看,商业银行缺乏从事一般消费信贷的热情;专业性消费金融公司刚刚起步,自身规模和可提供的信贷种类有限;消费金融二级市场发展缓慢,消费金融资金来源受限,金融机构存量消费金融资产难以及时变现或分散风险。这些都不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期限、多种类的消费金融需求,限制了消费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能力。
此外,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有待完善,鼓励信用消费的激励措施和差别化监管政策较少,消费者权利保护体系有待健全。这些政策因素,也使得消费者在与工商企业竞争有限金融资源的过程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来源:金融时报 王钢 张晓东 )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