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金融业态 >> 浏览文章

奢侈品行业呈现整体疲软态势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1日浏览量:来源:华衣网 作者:佚名
  整个奢侈品行业似乎都已经进入了调整期。
  
  历峰集团(Richemont)董事长约翰.鲁珀特(JohannRupert)在2015年参加英国《金融时报》在摩洛哥召开的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行业高峰会(FTBusinessofLuxurySummit)时给这个行业泼下了一盆冷水。鲁珀特在会上表示:“让我夜不成寐的是,社会将如何应对结构性失业等问题。”他谈到了自己对人工智能将会扼杀就业的担忧。“有钱人将不想炫富。如果你孩子好朋友的父母失业了,你将不想买任何华丽的东西”。历峰集团旗下拥有卡地亚(Cartier)和梵克雅宝(VanCleef&Arpels)两大品牌。
  
  奢侈品大鳄们一度寄希望于中国,因为这个有着巨大消费力的市场曾是驱动这些大牌高速发展的引擎之一。但现在,却让部分曾因“激进”开店得到甜头的品牌尝到了“苦果”。
  
  比如雨果·博斯(HugoBoss)。来自咨询公司贝恩的统计,其在中国的门店数目在所有的高端品牌中仅次于于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和蔻驰(Coach),目前已经达到115家。记者注意到该品牌的开店量绝大多数集中于在2012年前,此后开店频率急速放缓。2015年的关店数量达到11家,这也是奢侈品品牌中在华关店最多的一家品牌。
  
  当然,也有谨慎的。比如香奈儿(Chanel)。这家公司在中国总部的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香奈儿最近的一次开店是2014年开设成都国金中心的精品店,2015年没有开设任何新的精品店铺。
  
  “保守”的结果也意味着香奈儿相对于其它那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较少:截止2015年底,阿玛尼已有154家,登喜路(DUNHILL)有111家,菲拉格慕(Salvatore?Ferragamo)则是74家。而于1999年进入中国的香奈儿,截止目前,在中国大陆境内,只开设有11家精品店铺。但上述内部人士向记者确认,“我们从未关闭过任何一家精品店铺。”
  
  汉博商业商管中心总监崔薷予认为,由于国内高关税带来的奢侈品高价,以及政策层面反腐倡廉活动的影响让中国的奢侈品市场陷入低迷。“这两年大牌开新店的频率是明显放缓的。”她注意到的另外一个趋势是,中国与国外的差价让可以去***的人坚决选择在那里消费,如果不得已在国内买,那么人们会选择去折扣店。“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名牌奥特莱斯开业了。人们总是对打折的知名品牌趋之若鹜。”
  
  历峰集团旗下“上海滩”(ShanghaiTang)创始人邓永锵爵士(SirDavidTang)表示:“我们中国人要求打折。我们喜欢折扣!”他回忆起曾和中国最富裕的女士之一谈及在欧洲购物的情景。这位女士说道:“打几折?我想拿回销售税。”
  
  奢侈品行业还会好起来吗?暂时看来无法下定论。即使在形势最好的时候,奢侈品也是个难以预测的行业。在过去20年里,时装和奢侈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已经增加。但奢侈品行业并未崩溃。按照贝恩公司的数据显示,2014年奢侈品全球销售额增长2%,至2230亿欧元,市场规模是20年前的三倍。从乐观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富人,兴起的中产阶级也渴望购买高档的令人向往的商品。消费需求永远存在。
  
  为了维持增长,这些大牌需要与时俱进地改变策略:更加谨慎地选择店址,对全球的价差做出调整,注重核心门店的维护翻新,扩大网络销售等等。
  
  “如果不解决核心问题,国内的销售很难恢复。毕竟消费人群已经不一样了。”崔薷予说。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以“互联网+”思维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