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晋系"非法集资 治理灰色金融须"亮剑"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7日浏览量: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作者:佚名
分享到:
对于“中晋系”这类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违法金融机构,必须果断亮剑,非如此不足以遏制金融乱象、遏制局部金融风险蔓延成为系统性风险。
今年4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的国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家“中晋系”相关联的公司进行了查处,实际控制人徐勤等人在准备出境时被公安人员在机场当场截获,其余20余名核心组织成员在4月5日也被全部抓获。
“中晋系”高管被捕,是他们玩火的必然结局。经查,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其他省份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雇用大量业务员,通过网上宣传、线下推广等方式,利用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手段骗取投资人信任,并以“中晋合伙人计划”的名义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众大肆非法吸收资金,其规模巨大,可能达百亿元之巨。
金融是经济系统的高级形态,对规则和法治有很高的要求。既需要宽松稳定的法治环境,也需要如影随形的严厉监管,一阴一阳谓之道。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满足了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主的群体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网络的便捷性又解决了部分人群理财服务的可获得性问题。从一开始,高层就多次发言表示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并列入“十三五”规划。在两三年时间内,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得了爆发式增长。正是考虑到行业的创新总是走在法律法规之前,所以一开始,监管层并没有过多干预这一行业发展。
金融开放向前推进的同时,金融风险相伴而生,而这种风险在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尤为明显。近期以来,私募基金募资、运作违规,小贷公司、P2P公司涉非法集资甚至跑路现象频发。在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一些问题与风险随之出现,甚至集中爆发,其中缘由值得深思。经历几年的野蛮生长之后,以P2P网贷行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无论从行业的规模和行业出现的乱象来看,都到了需要重新定位、梳理、摸底和规范发展的时候。
从监管方面来说,目前的加大力度十分必要,中央部委和各地已经有许多行动。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12月28日,银监会等部门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初,又传出全国各地整顿互联网金融,有些地方相继暂停投资类企业登记、互联网金融平台注册的消息。上海市政府4月5日发布文件,称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控制风险高发行业市场准入,区县政府也将密切关注投资理财、网络借贷等风险高发重点领域,辖区主要商务楼宇、科技园区、招商中心等明确“谁引进、谁负责”的招商原则,落实源头防控。
有些所谓互联网金融机构,根本不是合格的互联网金融玩家,只是地下钱庄式的灰色机构披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对这类机构,尤其应予严打。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不要忘了金融是合格者参与的游戏,注意识别风险、不断提升自身判断力,是投资中永恒的“王道”。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