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谈金融结构化改革:支付业态作用突出 可以再松绑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7日浏览量:来源:中国经营网作者:李晖
分享到:
著名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近年来在普惠金融领域获得了很大发展,但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要达到普惠金融的目标,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而在结构性改革中,支付业态的效应尤其值得重视。
在吴晓求看来,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业态中,最成功也是对传统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支付领域。“中国的金融跨越了西方金融的一些阶段,产生了新的脱媒方式——对传统支付形式的脱媒在加快,超越了西方金融的发展速度。”在他看来,这是因为科技推动了整个中国金融的进步甚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均和支付业态的变革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中国与欧美、日本相比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弯道超车,就是在支付业态上。”
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互联网支付领域,非银行互联网支付共计1639亿笔、金额99万亿元,在支付笔数和金额的同比增幅达到和超过100%。不过在总体金额比例上远远低于银行支付体系的2243万亿元,仍具备巨大发展空间。
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正式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峰会认为“数字技术+普惠金融”能让金融服务更快速地惠及所有人。事实上,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为普惠金融的规模化带来非常真实可见的变革。
GolbalFindex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4年期间创新性数字化服务已经帮助全球7亿名成年人获得正式的金融服务。而在中国,目前即使农村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受到新支付形式的渗透,数字手段正在减小金融服务的地区差异。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前述论坛上即透露,根据支付宝2015年各省移动支付的渗透率报告,在西藏那曲地区,移动支付占互联网支付比例反而最高,可见数据技术的快速普及为普惠金融的规模化带来了真实的可能性。
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改革重要一环是金融结构性改革,就是金融业态的改革。“过去的业态是基于物理空间的约束非常大,因此必须要重视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在中国的金融业态的调整和改革中,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的是第三方支付,虽然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不应该忽视它对推动中国传统金融业态的改革理念的调整起到的作用。
在吴晓求看来,快捷、方便、安全、高效率、低成本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表现,能否做到上述标准是检验任何支付机构是否符合“普惠金融”的重要依据。“目前第三方支付、新的金融支付的业态实际上无形或者有形地受到了某种约束,如果松一松,它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会更大。”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