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金融创新应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浏览量: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北京)作者:佚名
分享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25日在“2017天府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新挑战,未来金融发展应考虑社会责任,金融创新应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金融创新不能偏离实体经济需要
李扬表示,如果按照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金融的标准来衡量,中国金融业显然面临新挑战。一是外延式扩张模式已至末路。经济增速下台阶、产能过剩使得金融业面临“缩水”的长期风险,质量优先、效率至上、内涵式发展成为发展新模式。二是发展环境将彻底改变。随着经济新常态长期持续,金融业制度性利差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今后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三是实体经济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金融业自身也有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运行之间循环不畅。
对于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李扬认为,首先要转变理念,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在规划金融发展时,也要考虑如何回馈社会。”
其次,金融创新要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李扬表示,金融创新不能偏离实体经济的需要,搞规避监管的创新,尤其要防止庞氏骗局;要完善中长期融资制度,满足公益性产业和基础设施融资;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扶贫事业,要开发更多满足群众的医疗、养老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适应创新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特点,开发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支持“双创”;针对储蓄率高、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针对企业负债率高、资金来源单一和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开展金融创新。
对于传统金融“嫌贫爱富”这一说法,李扬表示,更准确的表述应是,传统科技条件所形成的成本效率的限制以及商业可持续的前提条件,使得金融产生了“脱实向虚”的倾向,但如今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这个前提条件。数字技术史无前例的迭代速度,使得使用新技术的服务行业尤其是金融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化和平民化的真实可能。
杠杆不能过分
今年以来,防范金融风险备受关注。在李扬看来,需要的是好监管。好监管应允许那些该做的事。
“金融风险的源头在于高杠杆,因此当下所有工作都围绕去杠杆展开。”李扬认为,金融就是一个杠杆操作的行业,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有效运用杠杆。因此,不能把杠杆“妖魔化”,而是杠杆不能“过分”。所谓“过分”是,借他人的钱从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产出,如果不能覆盖成本,就会造成风险。通过金融系统的放大,就变成了系统性风险。去杠杆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要将杠杆控制在一个能够促进经济主体顺畅运行的情况下。
李扬表示,去杠杆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是企业,高杠杆主要体现为企业杠杆。三是杠杆的长期持续已经形成很多不良企业,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不良资产。
关于军民融合,李扬认为,我国到现在为止仍是军民分割的模式,若要改变,就会涉及体制、理念等多方面因素。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