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综合资金成本不得高于民间借贷最高利率
处在风口浪尖的现金贷终于迎来行业整肃。
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央行)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当下问题集中暴露的现金贷给予规范。
此前,11月21日,互金整治办以特急形式发文停批网络小贷牌照。紧接着,11月24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公告称,不具备放贷资质的公司应立即停止非法放贷行为,具备合法放贷资质的公司应主动加强自律。可以说,最近十天,中国众多的网络小贷公司陷入焦虑与慌乱中。
从2010年第一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面世起,七年间网络小贷一直游离在主流的金融监管之外。现在,这些被认为攫取着暴利的公司终于要告别肆意生长的日子了。
现状
借普惠金融之名行高利贷之实
据了解,现金贷是指具有无固定场景、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品等特征的小额资金出借业务,是消费金融业务的一种。通常来讲,具有金额小、期限短、无抵押、无担保等特点。
目前,现金贷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一些机构利用监管漏洞,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高利贷、暴力催收、滥用个人信息、监管套利等问题频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现金贷业务高利率、高坏账率、多头负债的行业现状以及助贷模式下与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紧密的资金往来等,也令外界非常担忧其较难控制的风险会传导至金融体系内。有媒体统计了目前市面上78家比较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平均利率是158%,最高可达598%。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现金贷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在发轫期曾被冠以“普惠金融”的光环,但有部分机构借现金贷之名,行高利贷之实。普惠金融不等于没有规制的金融,更不等于乱办金融。既然是金融,必须作出规则约束和实施准入管理。
此次规范整顿,是对“跑偏”的现金贷的一次纠正。可以说,现金贷备受关注的一大原因在于高利率。
近2700家平台无一有合法放贷身份
目前,从事现金贷业务的主体繁多。数据显示,现金贷业务余额规模1万亿元,其中,非持牌机构的业务规模约6000亿元。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最新发布的现金贷报告显示,截至11月19日,发现在运营现金贷平台2693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APP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平台分别为1044家、860家、429家。各类用户近1000万人,全部平台的人均借款金额约为1400元,预计有近200万现金贷借款人存在多头借贷情况,其中近50万借款人在1个月内连续借款10家以上平台。
近2700家现金贷平台并没有一个合法的放贷身份,很多平台欲借道网络小贷获取资质,而更多的平台通过“助贷”模式开展业务,资金来源包括银行、信托、P2P、小贷公司及网络小贷公司等渠道。
原则
首提现金贷业务等原则
此番现金贷整治新规,监管层面首提把握现金贷业务开展的六条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在集中爆发的高利贷、暴力催收、信息泄露、过度借贷、以贷养贷等问题,以负面清单的形式加以规范和整治。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开展现金贷业务需把握的其他几个原则包括:借款人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诱致借款人过度举债,陷入债务陷阱;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不得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客户隐私信息等。
通知还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提出要求,包括:暂停新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暂停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已经批准筹建的,暂停批准开业;对于不符合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已批设机构,要重新核查业务资质。同时,严格规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审慎管理。
通知要求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牵头,摸清风险底数,制定整顿计划,抓紧建立属地责任与跨区域协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规范整顿工作效果。对监管责任缺位和落实不力的,将严肃问责。
重点
无经营资质不得放贷
作,如果有借款人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终止跟催收公司的合作。”
外包催收市场乱象,肖建与张华都注意了,但是他们也都提到催收目前在国内没有一个行业规范与准则的。
“助贷”应当回归本源
通知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
对此,黄益平认为,银行的资金和其他机构的资金承受风险的范围不一样,银监会的此项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银行资金安全问题,从而规定如何发放和使用贷款。但新规并未完全禁止助贷,只是要求银行不能外包风控,尤其不能将资金输送给缺乏资质的平台。
广州普惠金融协会监事长罗浩杰认为,这一项新规相当于打了一个安全“补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把一些核心业务外包,但是相关规定约束不到助贷机构,这样持牌机构的责任被规避掉,这个规定就能够很好约束持牌机构为了规避责任而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
从监管要求上看,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行业内盛行的助贷行为或成为重点整顿对象,持牌放贷机构很快面临资金压力,非持牌机构最终退出这个市场。有一个好的信号在于,明确了将现金贷业务纳入集中整顿,意味着政策层面会给行业一个整改过渡期。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通知规定:各类机构应当加强客户信息安全保护,不得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客户隐私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
“目前情况下,客户发现信息泄露,也只能表示不满。如果有相关的法律手段或者依据,客户可以去举报,可以依靠司法介入解决问题。对客户信息的保护办法是有的,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的问题‘如何做’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去不去做’?黄益平认为,从监管部门到司法部门,要加快采取措施。
他同时提出有个问题值得注意,如何在个人信息保护和大数据获得上求得一个平衡,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同时,毋庸置疑的前提是,信息的滥用是不对的,信息也不能用不合规手段获得。
通知规定: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有业内人士称,发放贷款主体必须持有放贷业务相关牌照,对没有经过批准的非法放贷业务和机构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取缔。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金融是特殊行业,金融的最根本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风险容易放大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金融行业是所有经济部门受到最严厉监管的行业,应该进行牌照管理。”他认为,监管还需要考虑的是,应该向合规、有资质的机构适当发放牌照。理论上,谁符合标准就给谁发牌照,如果过段时间有机构不符合条件,就应该取缔牌照。牌照的进出应该同时推进,牌照发放应该是动态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地发完就完了。
上海一家以P2P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现金贷平台副总裁肖建(化名)称,“目前我们最大遗憾就是牌照和资金来源的问题。”在具体整治方案出来前,他谈过几家持有互联网小贷牌照但可能短期内并无实际业务的上市公司,“想跟他们谈挂靠的事情,若监管最终不能认同,我们可能真的就无法再继续了。”
一家正在为IPO进程努力的平台***总监陈英(化名)这样告诉记者,“现在牌照已炒到8000万-9000万了,但是有价无市,大家多数都不敢买,除非胆大的。”在陈英看来,很多省份的金融办都有明文规定,最近一年内牌照的持有方不能发生过控制权变更,“这种牌照交易的主体,国家是不认可的。”
贷款利率禁止违反规定
通知规定:各类机构以利率和各种费用的形式对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当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定,禁止发放违反利率有关规定的贷款。
黄益平认为,这一新规传递的信息是:第一,有场景、获客成本较低、风控能力较好的机构可以继续做现金贷业务;第二,贷款期限适当拉长。客观说,如果借款期限只有两个星期或者三个月左右的贷款,36%的利率难以覆盖平台的成本。
黄益平说,部分平台没有场景,风控能力不佳,资金无指定用途,也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并且客户可能无抵押资产,这必然导致这些平台固定获客成本较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平台的年化利率超过36%。新规后,可能会有一大批的平台因为成本问题难以持续。
从业者张华解释道,单除了利息外,行规关于息费及收费方式名目很多,例如,服务费、撮合费、查询费等。还有一种是从借贷产业链上下游收费的。“监管是想把利率、息费封顶,但如果是P2P平台,资金成本比较高,加上坏账,封顶之后很多从业者就没有办法盈利了,就会出局。”张华所在的平台已做了最坏打算,在通知出来之前已对息费和借款期限做了调整。
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认为,此前,一些机构试图用“率”改“费”的方式逃避监管,表面上“降低”借款利率,“符合”监管规定,同时用较低利率水平吸引用户。但实际上,一些借款利率以借款手续费的方式征收,增加了隐形成本,可能会误导借款人,加重借款负担。《通知》将利率和手续费统一计入借款成本,这可能会动摇一些现金贷机构的经营模式。
各类机构不得暴力催收
通知规定:各类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均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
“银监会或者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帮助行业建立规范,但要反过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暴力催收的现象?核心的问题是,一些机构没有应对客户的风控能力和手段,事前、事中没有做好很好的风险评估,事后只能采用暴力催收的办法。风控能力不佳导致了暴力催收现象的出现,不暴力催收的机构逾期率要比暴力催收机构逾期率高很多。因此,暴力催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黄益平这样看。
他同时认为,暴力催收现象肯定不好,但要解决暴力催收现象还是要追根溯源,要给借贷机构建立相关的风控办法,杜绝没有风控能力的机构做借贷业务。为什么牌照管理很重要?这是因为要首先看借贷机构是否有良好风控能力的资质。
肖建的公司主要业务是现金贷,他把催收业务外包了,“催收获取和使用的个人信息都太敏感了,早在4月份时,我们就开始对催收公司进行筛选,现在的催收业务都没有自己团队参与。我们会对委外的催收做一定的稽查工
反应
趣店股价开盘跌4%
12月1日现金贷监管政策落地,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首先做出反应。Wind数据显示,北京时间12月1日晚间,在美国上市的趣店开盘价为13.04美元,相比11月30日收盘时的13.6美元,下跌了4%。
对于此次现金贷的监管政策落地,趣店发布声明称,“国家监管部门出台的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相关政策,及时、高效、有力,必将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趣店集团完全拥护、坚决贯彻执行。”
A股涉网络小贷公司降至35家
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出台当晚,*ST三泰发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投资设立成都三泰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记者统计发现,这是近期第三家宣布终止设立网络小贷公司的上市公司。
11月1日晚间,同花顺数据显示,A股共有102家公司涉足小贷业务,35家公司涉足互联网小额贷款。Wind数据也显示,在三家公司退出网络小贷业务后,目前A股涉及网络小贷公司的公司降至35家。
(信息来源:新华社、金融时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新京报、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