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金融业态 >> 浏览文章

防范直接融资变相成为间接融资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3日浏览量: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作者:刘晓春
  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快速扩张的银行理财、非银资管产品等规模萎缩。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最关键的是要防范直接融资市场变相转变成间接融资市场的风险,这正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近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常务理事、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在出席第二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时表示。
 
  金融业严监管趋势在2018年并无放缓。近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细数了银行业改革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严格规范交叉金融产品,继续拆解影子银行”。
 
  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快速扩张的银行理财、非银资管产品等规模萎缩。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最关键的是要防范直接融资市场变相转变成间接融资市场的风险,这正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近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常务理事、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在出席第二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时表示。
 
  回顾我国十多年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市场从最初有许多理财产品,到近几年理财产品基本同质,“原因就在于在刚兑之下,直接融资工具变相地变成了间接融资工具,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刘晓春说。
 
  他认为,要改变直接融资变相成为间接融资这一状况,就必须在统一的市场、规制之下,明确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自身定位,做到产品的多元化。机构应该根据投资人的理财需求,寻找相应的资产。此外,针对不同的机构也应该有不同的监管要求。
 
  对银行来讲,刘晓春认为,要调整业务逻辑出发点,改变现在为了做资产或者为了给融资人融资而找投资人的方式。相反,应该把这个逻辑关系倒过来,为投资人自身的理财需求、财富管理需求,来寻找相应的资产。
 
  一、防范直接融资变相成为间接融资的风险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当中的比重,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提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是两端,我们今天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资产管理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在直接融资市场,直接投资更多体现为委托投资,而资产管理业务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委托投资主要是通过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这样的渠道来实现直接投资的。所以资产管理是否健康、有序、有效的发展,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风险也不小。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最关键的是要防范直接融资市场变相转变成间接融资市场的风险,这正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从2004年起步,如果回过头来观察这十多年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市场从最初有许多理财产品,到近几年理财产品虽然名称很多,实质上基本是已经变成同一的。原因就在于直接融资工具变相地变成了间接融资工具。或者说,近几年来的资产管理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又回到了10年乃至20年前银行绕信贷规模的路子上了。
 
  我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银行无论从规模、机构,还是人才、信用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除了银行自身有强烈的意愿参与直接融资市场建设以外,更由于投资人对于其它受委托机构存在信任担忧,因此投资人相对更愿意把银行作为受委托人,这是我国的现实特点。这导致了其他市场参与者募资的困难,于是这些市场参与者便转向银行资产管理来进行融资。这造成了投资人依然将资金投向银行产品,各类受委托机构成为了纯粹的通道,社会融资的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的现象。同时,各类机构因为成了纯粹的通道,投资管理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从目前市场上来看,除少数的专业投资机构有很好的投资能力以外,大多都是纯粹的通道,自身没有任何资产管理或者投资的能力,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从宏观上来讲,由于很难计算出社会融资总额当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直接融资,有多少实际上是银行间接融资,因此对国家和监管部门的统计分析带来了困难。由于存在刚兑的问题,非银行的社会融资总额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依然是通过银行这个体系流出的。实际上,刚兑是一个变相的间接融资,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这段时间出台的相关政策,其实就是要解决刚兑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合理选择业务类型
 
  要改变变相间接融资这一状况,就必须在统一的市场、规制之下,明确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自身定位,做到产品的多元化。需要指出的是,从银行自身来讲,不能把自己当作是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银行还是银行。在统一规制过程当中,可能需要注意,产品不应该是统一的,但是产品出台、执行的规则应该是一样的,比如信息披露问题。因为如果信息披露充分,规则是清楚的,接下来就是投资者自己的选择问题。
 
  但是对各类参与者来讲,在遵循统一的规制进行活动的同时,并不等于可以参与任何产品、任何业务。至少在风险偏好上来说,银行可能要选择相对更加安全、保守的资产,或者为客户提供安全、保守的理财产品。其他参与者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来选择其擅长的领域和风险偏好。比如债券市场有国债、地方债、银行债、企业债,从信用级别上说也可以有垃圾债。所以对每个参与者来讲,自己的市场定位要明确。
 
  但是前一段时间,各个机构可能对这方面考虑不够,往往什么都想做,包括银行也都想混业经营。但即使是混业经营,银行在各种业务上依然应该有自身的定位和选择。如果定位选择清楚了,我觉得打破刚兑也不是一件难事。
 
  明确定位选择,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大家都在讲投资者教育问题,如果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来讲,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投资者对怎么投资、投资有风险实际上是清楚的。但是投资者反过来会与机构、政府进行博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博弈,一方面是隐性的刚兑,一方面是投资者对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定位。打个比方,在家里父母对管理孩子可能没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孩子清楚什么事情该找母亲,什么事情该找父亲。投资者到银行来,无论是存款还是买理财产品,他首先觉得银行是相对安全、保险的,因此无论怎么对他教育,与他签订合同,在客户承担投资风险的问题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即使在香港,2008年的雷曼香港迷你债券使得很多客户出现亏损,客户照样选择上街游行、到汇丰银行门口去闹。这说明,客户认为银行对声誉的敏感度比其他机构高,银行相对来说实力更强,所以他可能会争取到好的结果;但如果是能力、资本都比较差的管理公司,他可能亏了也不会闹,因为即便闹也得不到什么。所以从客户角度来讲,实际上对机构也是有一定认识的。因此,作为机构来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成是万能的。
 
  在客户选择上,不存在对每一个客户的分类问题。因为每个客户对自身资产会分类,特别是个人资产越多的个人客户,包括机构,也会对自己的资产分类,然后进行投资选择和被委托机构的选择,不会把资产投到同一个机构去.即使是最激进的投资人,除了在其他机构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他们也会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与存款之间进行配置,并不会因为收益率高而全部配置到一个理财产品中去。所以反过来讲,作为机构,我们自身明确定位也是必须的,这才能解决我们目前碰到的这些挑战、机遇。所以,定位准确是根本的问题。
 
  三、统一的市场也需要分业监管
 
  在定位准确这个前提下,我们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中,统一的规制下,依然还需要相应的分业管理或者分业监管。在统一的市场中,不同的机构也应该有不同的监管要求。不能说因为市场一样,大家公平竞争,要求就一样。公平是在规则上来讲,但是对不同的机构还是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这一段时间监管机构出台的不同政策是非常有道理的。对银行来说,资产管理业务必须要在整个资产负债表一定的比例之内,不可能无限做大。否则,表内资产将无法承担表外资产。
 
  在资产管理业务当中,对各种风险业务的比例,也要有一些基本的规定。除了银行,或者说我们参与者自身要有规定以外,监管还是需要的。因为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不同,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应该要有不同的监管要求。
 
  在此之下,整体的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才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我们银行来讲,就要调整业务逻辑出发点,改变现在为了做资产或者为了给融资人融资而找投资人的方式。相反,应该把这个逻辑关系倒过来,为投资人自身的理财需求、财富管理需求,来寻找相应的资产。
 
  总而言之,各个机构把定位明确清楚,这样才能使得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创造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方式,这样的市场才是一个真正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合同签订地变更协议管辖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