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金融业态 >> 浏览文章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影响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7日浏览量:来源:金融时报作者:佚名
  应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坚持从严监管不动摇,以“一委一行两会”为核心统一监管标准、加强政策协调,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审慎与行为监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走向深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隐性干预逐渐减少,将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宏观影响
 
  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放宽将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产生积极影响,并且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使实体经济受益。
 
  (一)政策放松产生“非对称加息”效果。从目前我国利率体系运行的情况看,本次政策放松将产生“非对称加息”的效果。考虑到2017年以来国内实际利率中枢已经进入上升通道,金融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而存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四季度后就未有过调整,叠加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因此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事实上,由于资管新规限制表外保本理财业务,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增长,银行实际存款成本已经开始抬升。如果央行在此时适时放松对于存款上浮区间的管理,能够对当前存款与金融市场的双轨利差起到纠偏的作用。此外,商业银行资产端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并没有受到严格的定价约束,因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影响更倾向于非对称性的。
 
  (二)存贷款基准利率在货币政策工具篮子中的地位弱化。放松存款软约束除了会考验存款机构的定价能力外,也会加速推进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即官方基准利率的“锚”功能正在弱化,市场自发形成的银行间拆借、债券等利率的“锚”功能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从短端到长端整条曲线的资金价格将更加受到央行关注,预计央行将会加大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公开市场及定向操作等量价结合的手段,稳定货币供给和流动性预期。
 
  (三)对房地产泡沫产生抑制作用,实体经济受益。如果放开银行表内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居民储蓄的意愿随之上升,买房投机的意愿也会相应下降,从而房地产泡沫将会得到抑制。再加上监管层正严格把控影子银行,让各项表外贷款回归表内,在资本充足率、风险准备金等多项监管约束下,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企业的渠道被封锁,因而靠资金推高房价的现象就难以再现。
 
  虽然存款利率上升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但是贷款利率却不一定跟随抬高,因为一方面影子银行受到严格管制,压缩了无效融资需求,社会整体的贷款需求趋于萎缩,另一方面政府及银保监会大力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银行贷款角度就是要降低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上浮叠加贷款利率下降,挤压银行存贷息差,银行业的利润压缩,而这部分利润将让利于实体经济,使得实体经济更为受益。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微观影响
 
  (一)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分流理财产品资金。虽然各家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用足50%的上浮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的实际存款利率是市场化水平。如果自律上限取消,存款利率将大概率上升。当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1.50%,上浮50%也仅为2.25%,远远低于1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4月银行理财综合收益平均为4.85%)。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对资金的吸收能力增强,与部分理财产品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会提升银行存款业务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回流,尤其是在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属性的大趋势下,存款利率的提升将吸收理财资金的分流。
 
  (二)减轻中小银行负债扩张压力。长期以来,存款利率上限制约着中小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后,中小型商业银行将适当提高存款利率来增强吸储能力,以进一步应对货币基金等存款替代品的冲击,降低自身的负债压力。而大型银行则主要通过网络优势、综合服务能力、产品多样性的客户黏性等保持负债端稳定,高吸揽储的动力小于中小商业银行。事实上,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上浮往往不到20%,四大行个人活期存款利率均为下浮。因此,在存款利率上升的大环境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利差压缩将更为明显。
 
  (三)负债端成本大幅抬升可能性有限。负债端的转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利率存在一个趋同的过程,但在实际中居民从购买理财到回归存款的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首先,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将有利于中小银行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虽然存款成本上升,但高成本同业负债占比下降,因而总体成本会相对稳定;第二,随着银行对资产负债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在提高存款利率时会充分考虑资产端因素,而非盲目冲刺存款规模;第三,市场上已存在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存款产品,如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部分利率敏感客户的收益率要求已得到满足,而对利率不敏感客户来说存款成本并不会提升,因此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存量存款成本上行压力不大;最后,未来打破刚兑趋势下,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中枢将会下行,长期来看,预计银行存款端的定价将会分化,拥有网点及资源禀赋优势的银行将能够获得相对更低的负债成本。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建议
 
  (一)渐进式开放存款利率上限。作为市场化主体,各类银行之间健全的风险定价体系是快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此前,央行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尽管充分考量了风险控制,但推进过程中仍然出现了监管套利、资金空转等金融乱象,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存在“财务软约束”,即我国商业银行并非市场化,政府赋予其隐形担保,这必然产生扭曲。在这种机制下,如果快速放开存款限制,则存在无序竞争风险,扰乱市场秩序,对金融稳定性产生冲击。不排除部分小银行出于本身经营的压力,不惜大幅提升存款利率,构成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冲击。因此,建议循序稳健地推进,采取分批次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的渐进式方式。央行可选择的方案有:先将存款上浮区间扩大10%再根据市场情况逐渐累加;先行放开居民和企业大额存单的利率上限等。此外,央行还需通过窗口指导,引导银行业开展合理利率竞争,防止出现价格同盟。
 
  (二)促改革与防风险兼顾并举。在资管新规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将打破刚兑,预期收益率存在下行压力,而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宽提升银行存款的吸引力。总体来看,居民储蓄收益率在二者作用之下还是存在下行的可能。储蓄能否按照监管设计的方向流入存款市场值得关注,特别是如果居民储蓄反而流向房地产或流向***,进而拉低储蓄率,可能对市场形成冲击。
 
  因此,应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坚持从严监管不动摇,以“一委一行两会”为核心统一监管标准、加强政策协调,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审慎与行为监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三)完善监管配套措施。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需要更多条件等待成熟。当前,仍有一些条件制约着“双轨”收益率曲线向一条曲线融合,未来要平稳走完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还需通过完善相关改革配套措施予以保障。从宏观层面看,要加快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建立市场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和利率走廊机制,提升利率调控能力;从微观层面看,要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强化对借款主体财务硬约束。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应当采取“审慎监管”和“灵活监管”政策,为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转型提供适度空间。下一步,央行可尝试推广与Shibor和LPR挂钩的产品定价,打通利率走廊和最优贷款利率的联系,组织对银行市场化定价模型和机制的宣传和公开推广活动,激励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定价中摆脱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依赖,增加存贷款定价模型中参考市场价格的成分以及加强风险因素在定价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渤海银行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办公室)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最高额抵押物被查封时抵押债权的确定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