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 >> 行业资讯 >> 金融业态 >> 浏览文章

2019展望 | 新金融:洗牌到来,幸存者的生存法则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5日浏览量: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张雨忻
  贯穿2018年全年的主题无外乎几个关键词:爆雷、监管、腰斩、转型。虽然头部公司并未面临真正的危机,但仍有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觉得,2018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糟糕年份。
 
  这一年,尽管监管日趋严厉,但让从业者盼了许久的P2P备案还是没有如期落地。而备案的推迟,再叠加上金融去杠杆、宏观经济发展趋缓等因素,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潮把互金行业炸了个底朝天。
 
  2017年的上市潮也在逐渐褪去,大部分上市的互金公司股价在2018年都跌去大半,而数家已经递交招股书的公司,甚至默默的没了下文。
 
  行至年末,裁员的消息频频传出。寒潮之下,焉有完卵,裁员不是互金行业的特例,但年中的雷潮的确严重伤害了整个行业,清盘的、遇到流动性危机的平台不在少数,也导致了行业规模的整体收缩。
 
  但也不都是坏消息。巨头都在稳扎稳打——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都在2018年完成了大额融资,腾讯金融科技的营数字力也在快速增长。其他头部公司,其战略也纷纷开始由to C转向to B,寻找到了一条更稳定和长线的发展路径。
 
  2019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能迎来转机吗?新的行业机会又在哪里?36氪采访了数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者和评论人士,包括拍拍贷联席CEO张俊、乐信CFO曾岩、51信用卡投资总监庞巍、量子保CEO汤鹏和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他们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洗牌、整合
 
  作为撑起互联网金融半壁江山的P2P行业在2019年将迎来历史性的大洗牌。
 
  2018年的雷潮之后,被一再推迟的P2P备案工作开始提速。据《财新》报道,P2P领域清理整顿完成时间延长至2019年6月。而上述多位创业者也预测,P2P备案将在2019年下半年落地完成。
 
  这意味着从2013年开始野蛮生长的P2P行业将迎来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洗牌——拿到备案的平台正式被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内,并且将在未来收获越来越强的头部效应,而没有拿到备案的平台则不可避免的面临淘汰,这个比例会超过现有P2P平台的一半。
 
  拍拍贷联席CEO张俊认为,P2P行业大洗牌不可避免的会在2019年引发信用风险事件,类似于2017年底现金贷监管出台后的信用风险爆发——借新还旧的链条无法持续下去,导致信用风险逐级向头部平台传递,引发共债危机。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2019年监管机构一方面会加速推动备案检查,另一方面也将积极引导无法通过备案的平台提前完成良性退出。因为,对于那些资质不足的、可预期拿不到备案的问题平台来说,退场的时间越晚,越被动,也越容易触发行业层面的共债和流动性危机,这必是监管不想看到的。
 
  乐信CFO曾岩则认为,跳出P2P,整个金融科技行业也将在2019年迎来整合,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资金端,向头部平台集中是趋势。
 
  当然,由于金融并非一个具备垄断效应的市场,所以这种行业集中也是“适度集中”,即市场将向着“几十家大平台竞争共存”的状态演化。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有技术壁垒则具备一定被收购的可能,但如果仅仅是有一些客户资源,则很可能直接被市场淘汰。
 
  新的周期开启:to C式微,to B当道
 
  近一年,以BATJ为头阵,以TMD等小巨头以及各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为第二梯队的行业格局已经稳固形成。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已经走过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自营业务和to C业务是主流。
 
  进入2018年以来,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所有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由自营金融业务向开放平台过渡,这背后的逻辑是to C向to B的战略转型。而这个趋势,在2019年将得到全面强化。
 
  不仅是趋势被强化,to B服务的形态也在发生进化:最初,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仅限于为后者做一套系统,其角色更像技术外包商;后来,科技公司开始为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提供数据以及可迭代的数据模型,帮助后者更好的完善风控环节。
 
  而到了2019年,金融科技领域的to B服务也将进化到第三个阶段:Fintech公司输出具体的业务能力,为金融机构设计并运营一套端到端、全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机构更需要的是有人做他们新业务的“大脑”,提供业务逻辑,其次才是能让业务顺利运行的系统。
 
  举个例子,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做零售金融业务很吃力——几千块一笔的借款要做到盈利的状态,需要一套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逻辑和系统,那么金融科技公司所能提供的就是一套从贷前获客、反欺诈到贷中信用审核再到贷后催收的全流程系统。所以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Fintech公司是在帮他们建立业务,之后双方实现利润分成。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在过去几年自己在信贷业务上做到一定规模、拥有成熟技术的Fintech公司都开始转向B端的原因,相比单纯的数据或技术公司,他们将更适应新的to B服务模式。
 
  To B模式的核心就是做技术能力与传统产业的连接,那么从产业另一端——传统金融机构来看,也的确对技术升级非常渴求。但2019年传统金融机构的零售化+技术化转型仍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与Fintech公司之间需要磨合的环节还有很多,暂时不会出现什么新的合作方向
 
  小巨头继续加码金融,但选择了与BATJ不同的路
 
  在2018年里,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小巨头在金融业务上都有了切实的落地——今日头条在7月悄悄上线了在线借贷平台“放心借”,支付牌照、保险经纪牌照和证券投资咨询牌照相继落袋;拥有大量商家资源的美团做起了“生意贷”,规模快速扩大;滴滴在2019年1月2日更是上线了“金融服务”频道,业务囊括了支付、理财、信贷、保险。
 
  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认为,小巨头在2019年加码金融业务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是流量变现逻辑下一个绝佳的选择,其变现效率高于广告,甚至游戏。而小巨头们都有各自的营收和盈利压力,即便是今日头条,它需要更陡峭的增长支撑自己的想象力和估值。
 
  并且,小巨头们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直接做平台,也就是金融端的业务由正规持牌机构来完成,自己只做连接,充分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和数据、技术优势。
 
  这条路径是与若干年前BATJ的起步完全不同的。后者都是先从自营的金融业务做起,当自营业务做到足够成熟后,再将业务逻辑和系统开放给金融机构,以技术输出和开放平台的方式转换轨道。
 
  看得出来,随着支付等基础设施以及小微信贷的业务模型已经被“过来人”搭建的非常完善,小巨头选择了一条直接收割的路——通过自身庞大的流量获客,通过自有的数据对用户做过滤和转化,剩下的业务模块则交给“专业的人”做。
 
  所以,在薛洪言看来,如今的小巨头做金融由于不涉及基础设施层面的投入,而缺乏坚固的壁垒。它们最大的壁垒就是流量和数据。当然,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退的现在,这也足以碾压大部分创业公司。
 
  细分赛道的机会:互联网保险和消费金融大爆发
 
  随着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死于2018,创业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几乎很难再找到机会。创业公司能做的,是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大数据和AI应用到一些金融服务场景中,做出增量,比如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信贷产品等。
 
  在这个思路下,互联网保险和消费金融在2019年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机遇。
 
  互联网保险的风真正刮起来是2018年。任何一个还没有被用户认知和接受的新市场都需要一个现象级产品来教育用户,就像余额宝之于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领域在2018年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爆款产品。
 
  2018年10月,支付宝推出相互保险相互保(现已下线,由相互宝替代),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是保险领域的余额宝。而在这之前,腾讯微保也推出一系列低价的保险产品,我们称之为“普惠保险”,也就是能更好降低用户购买门槛的产品,包括价格更低、条款更亲民等等。
 
  普惠保险恰恰是保险这个难卖的产品能普及起来的关键,这是互联网巨头在2018年相继下场后才有可能撬动的事情。
 
  2019年,拥有流量优势的巨头会在to C保险产品上继续探索新形态的产品,而大量创业公司则会在各种细分场景中做to B的保险产品,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
 
  并且,量子保CEO汤鹏认为,保险与经济周期是反向相行的,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大家寻求保障的诉求就会更加强烈。当2018年成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周期的结尾时,保险也会在之后的时间里迎来一波上升期。
 
  由于属于被强监管的在线借贷业务的一个分支,消费金融在2018年经历了一个低迷期,但到了2019年,这个细分领域会迎来一次自上而下的激活。
 
  宏观层面,为驱动经济增长,拉动消费的需求显得日益旺盛;货币层面,市场上的流动性正变得逐渐宽松起来;而在微观的创新层面,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市场会继续涌现,这都会成为消费金融回暖的原动力。
 
  51信用卡投资总监庞巍简单分析了消费金融的机会:如社交电商这样新的消费模式、下沉市场这样新的消费市场,都还没有被金融服务覆盖,在这里面找头部公司合作(大公司思路),或自己做(创业公司思路),都有新的机会。
 
  毕竟,当行业经过了快速发展到泡沫式发展再到泡沫破裂的阶段,势必会出现一个回调的驱动力,实现价值回归。
 
  上市潮重现
 
  科创板的落地将有可能为金融科技公司在A股打开一个新的上市窗口。2018年11月5日,证监会和上交所纷纷表态,建设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科创板,中金公司预计,科创板的推进速度可能会明显快于此前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其他机构预测,科创板的落地指导和政策最快能在2019年一季度出台。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这有可能加快蚂蚁等巨头原有的上市节奏。“如果科创板落地,监管一定会在金融科技这个热门领域有针对性的选几家代表公司上市,对于巨头来说,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期。”
 
  简而言之,金融科技巨头在内地上市离不开政策的特批,而2019年这个可能性变的比以往更大。
 
  另外,随着P2P备案落地,这个行业的政策不确定性消除,也将迎来一波P2P公司的上市潮。
 
  在2018年全年的采访中,36氪听到多家P2P公司表示,一旦拿到备案,将会开始启动上市。而2018年好几家已经递交招股书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最终因为备案的不确定性上市失败,不出意外,他们在2019年拿到备案后也会立即重启上市。
 
  以下分别是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拍拍贷联席CEO张俊、乐信CFO曾岩、51信用卡投资总监庞巍、量子保CEO汤鹏完整的观点呈现: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
 
  去展望2019年的话,会有这么几个趋势:
 
  第一,开放平台趋势会加强。以蚂蚁金服、京东数科为代表的几个金融科技巨头会继续力推自己的开放平台战略,这个战略在2018年就已经是巨头的重心了,今年他们会继续加大力度寻找合作伙伴,加强自己的平台效应。
 
  第二,巨头的上市窗口会开启。过去两年,行业龙头都已经陆续上市,接下来就轮到互联网背景的巨头去上市了。目前来看,政策层面会有一些新的机会出现,比如科创板。并且,如果2019年P2P备案能落地的话,一大批P2P平台的上市窗口也会相应开启。
 
  第三,消费金融在2019年会回暖。2018年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整体是很暗淡的,但2019年无论从宏观层面、政策层面、还是流动性层面来看,消费金融都有很大机会会回暖,具体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是非常重视的,另外在货币层面也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再加上社会对于普惠金融的呼声非常强烈,所以消费金融正在面临一个向好的局面。
 
  第四,P2P行业会进入加速洗牌通道。备案大概率将在2019年落地完成,一旦备案完成,P2P行业将迎来一次彻底的洗牌,拿不到备案的平台会加速出清。
 
  其实,从金融科技几个细分赛道过去几年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整个行业走向背后的推动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监管,而监管的背后则是宏观经济。
 
  比如,宏观经济层面的去杠杆,导向了一系列紧缩的金融政策和强监管的到来。而到了2019年,宏观经济对增长的需求,可能会让监管逐渐放松,带来一波新的机会。不过,监管对P2P是不会放松的,因为P2P涉及到资金端,保护大众投资者的利益还是监管的重心。
 
  如果说监管是行业外部因素,那行业内部因素在2019年也呈现出比较乐观的样子——行业经过了快速发展到泡沫式发展再到泡沫破裂的阶段,势必会出现一个回调的驱动力,出现价值回归。
 
  到了2019年,C端业务的市场格局已经稳固形成,所以B端业务会成为大家发力的方向,所以转型to B的趋势在今年会继续加码。
 
  大家做to B业务有几种方式:有的从支付着手,发挥支付的入口效应,通过数据沉淀为B端赋能,比如蚂蚁金服的码商计划,很多小的收单机构也在往这个方向上努力;有的为金融机构做系统做数据,现在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都是这个做法;有的围绕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联网、区块链来改造供应链的效率。
 
  所以做B端业务,要么通过新的技术,要么通过新的数据沉淀来实现。它不会像C端业务一样,突然产生一个大爆发的趋势,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
 
  而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科技化以及向零售转型是它们的必然趋势,这也是金融科技行业转型to B的基础。但2019年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这个转型仍然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磨合,不会出现什么新的方向,但会在已有的方向上加深融合。
 
  再看看巨头,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这两大巨头还是会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尤其会大力推动自身业务国际化。若从业务的自营和开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巩固自营,一方面则是加速对外开放合作,开放自身的金融能力,比如蚂蚁将借呗花呗的能力都对外开放,跟持牌金融机构进行更深的捆绑,发挥各自的优势。
 
  处于第二梯队的巨头,比如美团、头条、滴滴也在加速布局金融业务,但他们的思路依然是处于一个流量变现的阶段,对他们来说,类似于广告、游戏等业务对于流量的变现,用于实现营收增长。
 
  目前,没有看到小巨头像蚂蚁腾讯两家一样做金融业务基础层面的投入,比如支付,蚂蚁和腾讯花费数十亿进行补贴,各项金融业务也是自己从零开始摸索,但小巨头大多是搭平台合作的思路,所以壁垒不会太深,最大的壁垒就是各自的流量和数据。
 
  最后总结来说,在寒冬里,金融科技公司想要生存下去,拼的还是精细化为客户提供价值的能力。因为金融产品大多都是同质化的,无数家机构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就看你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比别人做的好一点,有没有一点独特的价值。说到底,这个领域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最好经历过一定的周期。
 
  拍拍贷联席CEO张俊
 
  2018年行业的关键词肯定离不开“爆雷”,过去几年网贷行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不是很合规、也没有核心能力的平台,随着18年监管的要求不断落地,也导致了不合规的平台出现爆雷,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行业还是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所以跟“爆雷”相对应的关键词,就是“合规”,2018年监管的各项规定逐渐明确,备案工作拉开了序幕,各项合规的配套工作也紧跟其上,包括接入百行征信数据库,各网贷机构报送逾期借款人数据,银行存管白名单公布等等。
 
  近几年金融科技行业的整顿其实是一种必然结果。行业的爆发式发展积聚了很多的问题,行业业务模式混乱,集资诈骗、失联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合规的业务发展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因此,监管的介入和整顿是必然的。
 
  而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来说,其本质是传统金融的补充,它的定位也在行业出现时早已厘定,同时,以国外已经成熟的网络借贷业务模式来看,其性质仍然是出借方和借款方的撮合者,所以这两年接连出台的各项合规政策只是将网络借贷业务拉回正轨而已。
 
  去展望2019年的话,最让我们期待的是网贷备案验收会在年中完成,这意味着网贷行业经过了十多年的草根式成长后,终于被正式认可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目前,各家网贷平台还将继续配合监管,合理控制增量,消化违规的存量业务,这也意味着用户也将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投资者保护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第二,一些信用风险事件还是会发生。就像2017年底现金贷监管的出现,导致大量平台倒掉,从而使得行业出现了信用周期问题。那么,随着2019年备案导致一些网贷平台的出清,也会导致这样的信用周期出现。所以网贷平台应该提早有所应对,比如策略上更加保守、对多头借债进行限制等等。而且对于不合规的平台,监管最好是能够指导他们有一个有序退出。
 
  第三,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还会有进一步深入的发展。2018年一些小金融机构,比如消费金融公司、城商行都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核心能力是欠缺的,尤其在技术方面,所以他们会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各取所需。到了2019年,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
 
  目前,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金融机构需要做系统,做完系统项目就结束,这种合作在过去这些年是双方合作的主要类型,并且也依然存在,比如IBM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
 
  第二种是提供数据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我帮你做系统,但我们建立的是持续的关系,我帮你提供持续的模型迭代以及数据层面的服务,这是2015年双方开始建立起的一种合作形态,在做这类服务的企业以同盾、百融等第三方数据服务商为主。
 
  第三种是和金融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帮他们设计并运营一整套端到端业务系统,比如零售金融业务。这个门槛是很高的——几千块一笔的借款你要做到盈利的状态,需要很强的系统能力,大部分金融机构做这个业务投入很大,效果还不一定好。
 
  金融科技公司所能提供的就是一套系统和服务,从贷前获客、反欺诈到贷中信用审核到贷后催收,我帮你运营,然后几年后再移交给你。因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接手这个系统是需要你有业务能力的,需要全流程的业务平衡能力。所以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等于是帮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双方利润分成,未来再把这个系统过渡过去。
 
  所以,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大规模获取用户、高效的对用户进行信用识别和风险定价,以及高效催收,都是未来几年里需要持续提升的能力,这是端到端、全流程的平衡能力。
 
  现在几乎所有的金融公司都在转型做我上面说的这种面向金融机构的B端生意,这个趋势在2019年还会继续加码。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中国目前有48%的金融机构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未来3至5年,68%的金融机构将增加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因此我们认为2019年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应该会继续扩大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任何一家的能力都不可能服务这么多用户,监管也不会允许某一家独大,因为金融是有风险的。那么一定会有更多机构进入到行业里来服务这些用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已经建立的能力用起来,和这些机构一起把业务线搭建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增量市场。
 
  目前,金融科技行业正处于从2.0向3.0的过渡阶段,也就是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搭建自身平台,涉足网络借贷、支付等业务,开始向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金融模式,解决传统金融痛点的阶段迈进。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典型特点就是逐步从C端延伸至B端,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大的趋势。而这个趋势在2019年还将持续。
 
  总的来说,2019年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年也会决定很多平台今后的命运或者发展方向,这个过程可能是残酷的,但也是必须要经历的。
 
  我们这个行业的常态不应该是大量良莠不齐的平台同时存在,它就是应该在规范的监管框架之下运行的,所以现在监管落地了,对于行业来说反而是春天来了。当然,对于我们这样的头部公司来说会有阵痛,比如贷款余额会有限制,但我们很理解,在清理风险的过程中需要配合监管,当然我也很希望这个过程能短一点。
 
  乐信CFO曾岩
 
  2018年的金融科技行业,合规是主旋律,在这个背景下,头部企业的发展都还是不错的。
 
  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的逐渐合规,我们会看到行业的规则是越来越清晰的。这是个非常新的行业,政府在合规方面也不可避免的要做很多尝试,但整体思路是清晰的——促进消费、降低系统风险,让金融创新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点上、在政策出台的速度上,会有一些不可预期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金融科技公司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那些能很快认清市场方向、遵循监管的公司就能迎来机遇。
 
  去展望2019年的话,我觉得金融科技行业一定会回归到技术驱动上,这个趋势会在未来几年变得越来越清晰。从过往的尝试我们也可以看到,技术驱动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让业务的效率更高、也更透明。所以大力投入到技术上,形成自己技术壁垒的公司在今年会做的更好。
 
  第二,合法合规是个持续的话题,在金融领域,合法合规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所以也一定会是2019年的主旋律。
 
  第三是整个行业会跟市场环境更为贴近。现在科技运用最广泛的金融领域还是在消费金融,在技术的驱动下,科技对效率的拉动是很明显的,而对效率尤其敏感的就是消费这样小额分散的市场,所以金融科技对这个市场的带动会更加明显。
 
  第四个是行业整合的发生。过去大量的小平台野蛮生长,未来肯定是逐渐向头部集中。当然金融不是一个垄断的市场,他只会适当的集中,市场上可能同时存在几十家金融科技公司,头部公司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在技术上有特点的小公司还是有机会被收购的,其余的没有技术能力,只是单纯是有客户的小公司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金融科技公司跟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是这两年的一个趋势,在2019年还会延续。
 
  做Fintech不可能避免跟B端的合作,因为金融最核心的监管在资金上,原有的资金体系已经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监管框架了,那这些强监管的东西就交给B端(金融机构)来做,我们作为Fintech公司,核心能力是服务客户的能力,是获客能力等等,在跟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就好了。
 
  总的来说,B端的传统金融机构在监管和资金方面有优势,我们在客户服务模式和效率方面有优势,两者的结合是可以有很多种业态出现的,目前这种结合还非常初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传统金融机构在个人金融服务上此前的布局是很有限的,只有一个信用卡业务,而且服务的也是一个更成熟的客户群,所以整个个人金融市场还是个蓝海,大家看到这个机会都会想去切入。
 
  巨头的做法也印证了这个方向。蚂蚁最早是想往一个金融企业的方向努力的,包括余额宝、网商银行等业务都做的很成功,但后来他们发现自己所沉淀的技术如果只为一个银行、一家机构服务是不划算的,应该走出来为更多金融机构服务,所以也就有了向to B服务转型的战略。
 
  最近美团、滴滴、头条这些小巨头都在加码金融业务。这些互联网巨头有数据、有流量——美团是以餐饮娱乐的消费为主、滴滴是出行、头条是从你的偏好出发,这些数据到底怎么跟你的信用联系起来,是很有意思也值得探讨的,就像当初阿里腾讯从消费和社交出发一样,都各自做大了。金融天生就是一个分级分层的业务,不同的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会给行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机会。
 
  就上市这件事来看,资本市场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有一些顾虑,主要是来自于监管的不确定性,但我们不能说行业就冷下来了,这个市场还是非常大的,只不过不会再有前两年野蛮生长的机会了。
 
  市场的机会还在,就一定会接二连三的孕育出成熟的企业,并且走向上市。我认为上市公司越多,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一定是越好的,因为公司和行业都会更加透明,监管也能更好的理解这个行业。
 
  其实监管最关心的东西一直没有变,包括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比如杠杆率、贷款规模、利率等等,只是在业务模式的取舍上会在不同时间点表现出不同偏好。金融科技公司需要牢牢记住,不要去做那些监管不鼓励的事情,这是寻求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量子保CEO汤鹏
 
  金融科技三大部分分别是银行、证券、保险,之前是银行和证券都比较发达,现在轮到保险崛起。
 
  监管对金融科技越来越重视,也已经看清楚金融和科技是两部分东西——科技是赋能传统金融的,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整个金融科技在2018年是个转折点。
 
  单讲保险的话,2018年人均GDP已经到了9300多美元,如果按照超过一万美元就算是进入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肯定会在2019年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然而,我们的保险行业只占GDP的4%,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接近10%,所以人均GDP和保险占比这中间有一个鸿沟,这就意味着,保险行业一定会快速增长。
 
  2018年是保险科技的元年,市场上对于互联网保险的理念越来越认可了,而且巨头的加入让大家对保险的理解门槛越来越低,微保和相互保全力加入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他们的客户基数非常庞大。巨头的好处是有足够大的流量,能影响一大票的用户,2019年巨头对于保险的影响会加速显现。
 
  另外,随着85后、90后成为社会主流后,他们的保险意识会更强烈,对于各种险种的认知普及度跟之前完全不一样,所以保险是会越来越热的,用户端是决定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
 
  保险产品正在慢慢变得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再加上互联网巨头的介入会加速这一过程。另外,保险公司的自我完善和革新等等都是原因。
 
  但保险科技不光是巨头的机会,在一些保险的细分领域里,还是更适合创业公司去切入。因为细分领域有一定的门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团队,一个是风控,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否吃下一个场景。
 
  而且,保险科技里细分赛道在2019年会越来越多,比如,保险跟消费金融等细分领域的交叉合作会出现,很多创业公司也会以保险为入口来做其他方向的金融业务。
 
  但就保险业务本身来看,一个趋势是——产品都足够简单。清晰简单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快速理解、快速完成购买决策,所以在条款、传播、购买、理赔层面,保险产品都会越来越简单,这是大趋势。
 
  2019年经济形势不太好,在这个背景下,用户寻求保障的诉求会越来越明显。保险有一定周期,而且跟经济周期往往是相反的状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拿钱去做投资了,不好的时候大家更可能去寻求保障。1992年的日本跟我们现在就非常相似,经济下行压力大时,保险、医疗等都是高速发展的。
 
  2019年的保险科技风口会在场景保险。针对中小企业的场景保险是一片蓝海,传统保险公司都关注大公司,而互联网巨头覆盖的更多的是个人,中小企业恰恰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也有很多立足于帮助传统保险公司来提高效率的业务,通过AI、大数据等,其实属于技术公司的一种。
 
  之前包括众安在内,一直是to B产品做的比较好,因为直接to C卖人身险比较难,流量也比较贵,所以通过做to B的场景保险产品来完成用户教育,建立品牌,再往C端做人身险的路径是对的。但具体场景要慎重选择,线下一些服务场景,比如医疗美容、驾考、宠物、蓝领等,为这些领域里的中小企业提供保险会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上海金融法院:努力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纠纷解决优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