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创新再突破 “与狼共舞”银行心态复杂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7日浏览量:来源:金融时报作者:杜金
分享到:
被业界戏称为“土豪”的阿里巴巴,每一步都像是突袭之战,让业界始料不及。
最近,据媒体报道,早在今年年初就在浙江和湖南两省上线测试的阿里“信用支付”业务这次是真的要来了,该业务将于近期全面上线。
这意味着继阿里小贷、余额宝之后,阿里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上或将再掀巨浪。
信用卡业务或直面更多竞争
阿里信用支付的消息最早于今年3月披露。这一产品是阿里金融根据积累的用户数据挖掘出用户信用状况,从而对用户授信。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
“从该业务"先透支再还款"的实际功能看,其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贷款差别不大,消费金融的"触网"时代已然来临。”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
赛迪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新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江晶晶博士表示,从形式上来看,阿里的信用支付业务也是提供透支消费的服务,与银行信用卡的消费贷款功能相似,或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需求,但短期内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有限。
“信用支付业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需求,对信用卡业务形成冲击。”曾韵佼认为,从可能的业务规模分析,商诚担保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按照国内担保公司最大担保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10倍计算,商诚担保能提供的担保额度约为30亿元。以30天的“信用支付”期限计算,理想状态下其一年所能提供的担保额度在360亿元左右。
不过,在短期内,阿里金融的“信用支付”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冲击可能并不明显。“与信用支付业务相比,银行信用卡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大额透支资金;银联卡的网络覆盖面非常广泛,信用卡的消费场合更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有更丰富的经验等。”曾韵佼说,由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上述优点,因此短期内信用支付的影响比较有限。
但同时,业内专家也提醒,信用支付业务可能会产生示范效应,京东、苏宁、亚马逊等同样拥有网络销售、支付、数据分析等业务和平台,具备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基础,银行信用卡业务将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布局移动支付
不过,当外界仍在分析信用支付是否会抢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时候,殊不知阿里却是“虚晃一枪”,其瞄准的目标却是移动支付。
实际上,为何要推出信用支付业务,阿里金融事业部总裁胡晓明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清楚地表示,“去年一年支付宝通过银行业的手机银行,完全支付的成功率仅为38%。”
分析人士也表示,信用支付初期主要是面对手机移动端的用户,是之前“无网银跳转”支付和“200元以下无需密码直接支付”的升级版。“支付宝希望用这个方式,来弥补手机端支付的不佳体验,在移动支付的大潮袭来以前,牢牢掌控住大把大把的用户。”
实际上,移动支付浪潮已经开始出现井喷之势。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其中,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52.4亿元,环比增长90.7%,超过上季度移动支付市场整体交易量。
而首批获得支付牌照的支付宝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一枝独大,占了半壁江山。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支付宝今年一季度就以50.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首位,二季度更是达到60.7%的市场份额,并在移动互联网支付细分市场中占据75%的市场份额。
“不过目前移动支付市场还不成体系,虽然各大银行已经推出移动银行客户端、新浪微博推出微博钱包、微信推出摇一摇支付等,但对用户来说,最主要的麻烦在于注册、验证、安装证书或安装外部设备等手段繁琐,体验性较差。”江晶晶博士表示,阿里此时推出的信用支付服务仅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移动终端上使用,另外只要有支付宝账户,则无需任何其他手续即可使用,可以让移动支付更便捷,这将有助于阿里利用其客户粘性迅速布局移动支付市场。
不过面对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以及消费信贷领域,银行系也正在觉醒。多家银行纷纷发力,接连在市场上投放多款产品,抢食移动支付市场。光大、中信等银行通过与运营商、银联、零售商或手机制造商的强强联合,相继投放移动支付业务重弹。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虎视眈眈,银行业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产品抓住客户,并转化成银行的忠实客户。可以预见,移动支付将会是未来银行业兵家重地。
银行的纠结
实际上,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小贷业务,对于银行而言,有阿里“出没”的地方就应注意。
作为“土豪”,阿里可谓“想做什么就不遗余力地做成”,即便没有银行牌照,其构建的金融帝国版图却越来越大,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均在互联网上实现,有这样的土豪异军突起,让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由心生忧虑。一方面担忧阿里巴巴不断蚕食自己的地盘;一方面又试图在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无限商机中“各取所需”。
9月中旬,民生银行与阿里巴巴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双方将在资金清算和结算、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直销银行、互联网终端金融等多方面,启动战略合作。
据媒体报道,除了民生,此前多家银行与阿里商谈过合作,但只有“最开放”的民生银行牵手成功。这其中,银行复杂的心态一览无余。
让银行纠结之处就在于阿里试图“以市场换技术”,但对于阿里平台上沉淀的众多客户,银行却难以真正据为所有,有分析师表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平台,“平台在客户在,但凡有朝一日有了银行专业能力,就可以一脚踢开合作银行。”
民生和阿里的合作,有媒体就报道称民生的目的,是想借合作争取到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众多微型客户。
信用支付业务也是跟银行合作,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支付宝只是提供一个通道,并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客户风险。另外,信用支付作为一种收费服务,如果商家开通了信用支付的功能,那么阿里会向其收取8%。到1%的服务费;如果商家未开通这项服务,那么则由消费者承担。这笔收入则由阿里与银行按比例分成。
但是对于支付宝,银行也忌惮其强大的“蚕食”能力。江晶晶博士提醒,阿里的客户数量庞大,从吸引客户的角度来讲,银行愿意与阿里合作。但是,阿里掌握客户资源和客户信息,因此在二者的合作中,阿里往往主导权比较强,“银行若是过分依赖阿里来参与移动支付领域,那么会显得比较被动。”
正是由于信用支付与银行间的“微妙”关系,阿里对信用支付的推出可谓“小心翼翼”,除了先在几个省市试点之外,据了解,此次信用支付虽然欲在全国上线,但也只会挑选某几个商品的品类开设信用支付。
温馨提示:
1、更多典当相关新闻请登录辽宁典当网(www.lndiandang.com)或关注“辽宁典当”(lndiandang)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最近,据媒体报道,早在今年年初就在浙江和湖南两省上线测试的阿里“信用支付”业务这次是真的要来了,该业务将于近期全面上线。
这意味着继阿里小贷、余额宝之后,阿里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上或将再掀巨浪。
信用卡业务或直面更多竞争
阿里信用支付的消息最早于今年3月披露。这一产品是阿里金融根据积累的用户数据挖掘出用户信用状况,从而对用户授信。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
“从该业务"先透支再还款"的实际功能看,其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贷款差别不大,消费金融的"触网"时代已然来临。”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
赛迪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新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江晶晶博士表示,从形式上来看,阿里的信用支付业务也是提供透支消费的服务,与银行信用卡的消费贷款功能相似,或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需求,但短期内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有限。
“信用支付业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消费者对信用卡的需求,对信用卡业务形成冲击。”曾韵佼认为,从可能的业务规模分析,商诚担保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按照国内担保公司最大担保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10倍计算,商诚担保能提供的担保额度约为30亿元。以30天的“信用支付”期限计算,理想状态下其一年所能提供的担保额度在360亿元左右。
不过,在短期内,阿里金融的“信用支付”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冲击可能并不明显。“与信用支付业务相比,银行信用卡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大额透支资金;银联卡的网络覆盖面非常广泛,信用卡的消费场合更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有更丰富的经验等。”曾韵佼说,由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上述优点,因此短期内信用支付的影响比较有限。
但同时,业内专家也提醒,信用支付业务可能会产生示范效应,京东、苏宁、亚马逊等同样拥有网络销售、支付、数据分析等业务和平台,具备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基础,银行信用卡业务将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布局移动支付
不过,当外界仍在分析信用支付是否会抢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时候,殊不知阿里却是“虚晃一枪”,其瞄准的目标却是移动支付。
实际上,为何要推出信用支付业务,阿里金融事业部总裁胡晓明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清楚地表示,“去年一年支付宝通过银行业的手机银行,完全支付的成功率仅为38%。”
分析人士也表示,信用支付初期主要是面对手机移动端的用户,是之前“无网银跳转”支付和“200元以下无需密码直接支付”的升级版。“支付宝希望用这个方式,来弥补手机端支付的不佳体验,在移动支付的大潮袭来以前,牢牢掌控住大把大把的用户。”
实际上,移动支付浪潮已经开始出现井喷之势。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其中,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52.4亿元,环比增长90.7%,超过上季度移动支付市场整体交易量。
而首批获得支付牌照的支付宝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一枝独大,占了半壁江山。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支付宝今年一季度就以50.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首位,二季度更是达到60.7%的市场份额,并在移动互联网支付细分市场中占据75%的市场份额。
“不过目前移动支付市场还不成体系,虽然各大银行已经推出移动银行客户端、新浪微博推出微博钱包、微信推出摇一摇支付等,但对用户来说,最主要的麻烦在于注册、验证、安装证书或安装外部设备等手段繁琐,体验性较差。”江晶晶博士表示,阿里此时推出的信用支付服务仅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移动终端上使用,另外只要有支付宝账户,则无需任何其他手续即可使用,可以让移动支付更便捷,这将有助于阿里利用其客户粘性迅速布局移动支付市场。
不过面对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以及消费信贷领域,银行系也正在觉醒。多家银行纷纷发力,接连在市场上投放多款产品,抢食移动支付市场。光大、中信等银行通过与运营商、银联、零售商或手机制造商的强强联合,相继投放移动支付业务重弹。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虎视眈眈,银行业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产品抓住客户,并转化成银行的忠实客户。可以预见,移动支付将会是未来银行业兵家重地。
银行的纠结
实际上,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小贷业务,对于银行而言,有阿里“出没”的地方就应注意。
作为“土豪”,阿里可谓“想做什么就不遗余力地做成”,即便没有银行牌照,其构建的金融帝国版图却越来越大,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均在互联网上实现,有这样的土豪异军突起,让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由心生忧虑。一方面担忧阿里巴巴不断蚕食自己的地盘;一方面又试图在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无限商机中“各取所需”。
9月中旬,民生银行与阿里巴巴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双方将在资金清算和结算、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直销银行、互联网终端金融等多方面,启动战略合作。
据媒体报道,除了民生,此前多家银行与阿里商谈过合作,但只有“最开放”的民生银行牵手成功。这其中,银行复杂的心态一览无余。
让银行纠结之处就在于阿里试图“以市场换技术”,但对于阿里平台上沉淀的众多客户,银行却难以真正据为所有,有分析师表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平台,“平台在客户在,但凡有朝一日有了银行专业能力,就可以一脚踢开合作银行。”
民生和阿里的合作,有媒体就报道称民生的目的,是想借合作争取到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众多微型客户。
信用支付业务也是跟银行合作,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支付宝只是提供一个通道,并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客户风险。另外,信用支付作为一种收费服务,如果商家开通了信用支付的功能,那么阿里会向其收取8%。到1%的服务费;如果商家未开通这项服务,那么则由消费者承担。这笔收入则由阿里与银行按比例分成。
但是对于支付宝,银行也忌惮其强大的“蚕食”能力。江晶晶博士提醒,阿里的客户数量庞大,从吸引客户的角度来讲,银行愿意与阿里合作。但是,阿里掌握客户资源和客户信息,因此在二者的合作中,阿里往往主导权比较强,“银行若是过分依赖阿里来参与移动支付领域,那么会显得比较被动。”
正是由于信用支付与银行间的“微妙”关系,阿里对信用支付的推出可谓“小心翼翼”,除了先在几个省市试点之外,据了解,此次信用支付虽然欲在全国上线,但也只会挑选某几个商品的品类开设信用支付。
温馨提示:
1、更多典当相关新闻请登录辽宁典当网(www.lndiandang.com)或关注“辽宁典当”(lndiandang)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