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金融业态 >> 浏览文章

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与金融改革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2日浏览量:来源:辽宁典当网作者:温州银行副行长 唐岫立
  一、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启示
  
  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与欧美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欧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包括杠杆率过高、系统内高度关联、放松贷款准入条件、评估机构和影子银行脱离监管等,温州地区金融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特点。
  
  一是存贷比高企。温州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逐年攀升,2008年为79%,2011年为85%,2012年为91%,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15、20个百分点。监管部门对法人银行存贷比的风险控制底线是75%,可见,各家银行在温州的分支行存贷比远远超限。2012年,各月新增存贷款之比更是倒挂,全年新增存款199亿元,新增贷款618亿元。
  
  二是机构众多。温州的“银行业”十分发达,四大国有银行、13家股份制银行、邮储及农发行、异地5家城商行在这里都有分支机构,法人机构包括温州银行、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6家村镇银行。除了这些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有31家小额贷款公司、各类融资中介1800家,以及未列入统计的地下钱庄、担保寄售行和个人借贷者。众多银行蜂拥而至的原因是这里存贷利差大,贷款质量好。2011年,这里的存贷利差都在6、7个点,2012年也能保持5个点,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的3个点左右的水平。民间借贷更是畸高。与此同时,不良率连续多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获贷相对容易。近些年,银行贷款注重抵押,抵押物钟情于房地产。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再加上连续多年经济运行质量与速度领先全国,信贷活动较为活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放贷。例如企业互保融资,这种方式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但也加大了贷款企业关联度,在风波出现后成了渗透风险的链条,导致危机由点及面。目前,温州地区有不少企业就是因替人担保受牵连被拖入困境。其次,在过度的借贷竞争和利益诱惑下,加之缺乏监管,抵押资产评估机构有虚高评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导致借款人抵押物实际不足值,给贷款银行带来损失。三是贷款银行过度依赖抵押物,忽视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保障。风波以后,银行集中处置大量抵押物不仅交易难,交易价格也偏低,有可能出现贷款损失。四是部分银行在追加担保的条件下,提高抵押物贷款成数,100%贷款的情况并不少见,企业“资金链”断裂后,“担保链”也变得很脆弱。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温州的房价更是领跌全国,这部分贷款出现缺口的可能性很大,借款企业和个人资产缩水,借款人资产负债率高企的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民间借贷缺乏监管。当地报纸上有大面积的借贷广告,可见参与民间借贷的机构与个人范围广泛。民间借贷机构与个人资金掮客缺乏有效监管,其资金来源渠道复杂,包括个人、民营企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投资公司和银行,各借贷主体之间资金往来关系交错,资金链环环相扣,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往往波及一串。
  
  二、温州银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借贷风波打击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恰恰是利好,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火爆,信贷需求旺盛。风波教训也给银行业金融机构敲响了管理的警钟,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不审慎放贷行为开始得到纠正,人情元素后退,合规意识得到加强。银行业的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状况,总体来看,温州银行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部分企业发展偏离主业,跨行业投资、投机过度。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可以让普通人迅速致富的几大机会。一是出口创汇,二是我国资源性产品从政策性限价到市场定价的暴涨,三是我国货币快速投放,一方面助推资产价格,一方面却因资金政策性定价导致经常出现储蓄存款负利率、贷款官方利率远低于民间利率和资产价格上涨速度,而借贷买房买矿搞拆借成了保值增值的最好选择。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借贷意识因此强烈,这也是江浙一带存贷比高的重要原因。相当数量的企业不安心赚取传统产业的正常收益,跨行业、跨区域投资投机,一些企业甚至把主业当做融资平台。
  
  (二)贷款外流现象严重,资金良性循环受阻。温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地少人多,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人员外流形成“行商”经济。如今,不差钱的温州出现土地价高、资金价高、物价高的“三高”现象,再加上小地方、重人情,熟人经济淡化了规制意识,企业发展的软成本也高,高端人才、知名企业纷纷外移。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以房地产为抵押发放贷款的规则,为喜欢买房的温商提供了更多借贷机会,而房地产的地域属性形成了温商在家乡贷款,去外地投资的现象。据调查,外地温商的经营资金中,至少有20%来自温州地区银行。截止2012年末,温州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还不到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温州的贷款资金严重外流,这不仅导致温州地区银行业存款增加难,也使得温州地区的银行机构对贷款资金的流向难以监控,贷后管理难以到位。
  
  三、经济结构单一,优化贷款结构难度大。温州地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且集中,影响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的资产结构出现行业集中和区域集中的特点,民营经济为主形成了法人银行短期贷款占绝对比例的特点。从银行角度看,存贷款期限错配风险小是好事,但从客户端来看,企业短贷长用现象突出。从防控风险角度出发,贷款不宜展期和借新还旧,企业还了再贷的时间间隙,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民间资金为企业提供“搭桥贷款”需要有银行内部人支持,一些银行员工受利益诱惑,不仅参与提供信息,还参与资金往来,甚至利用银行这个平台做资金掮客赚取差价,影响银行的声誉。目前,温州地区的银行机构纷纷加大对员工的监管力度,防止类似问题继续发生。
  
  (三)大量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货币中介或成隐忧。数据显示,温州地区银行业的利润高于整个实体经济回报,涉足银行业成为许多温商的投资选择。金改政策包括让民间借贷阳光化,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交易中心发展。这两类机构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风险控制问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有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靠国家信用运转、央行(国家财政)兜底,监管部门在银行机构准入环节把关较严,银行牌照难得是防控系统性风险的要求。目前,有监管的银信合作还频频出现问题,两类公司何以自控风险?其资金又有相当比例来自银行贷款,以目前的金融基础设施状况,管理部门很难准确判断和控制流向两类机构的银行贷款规模,银行贷款很可能借道两类公司转化成民间高利贷。国家为了治理地方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小散乱付出了巨大代价,如今大量开业的各类经营货币的非银行业机构是否会有隐忧?二是专业人才问题。东部地区由于银行机构数量多而凸显对金融人才的激烈竞争,温州地区大量开业的小贷公司招聘优秀专业人才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促进温州金融改革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引才引资机制,营造留才兴企环境,促进温商回流,为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温州有不少知名企业(上市公司),与国内同级别城市相比,实体经济仍有优势。经济总量大、人口多,这些都是银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要全面分析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切实谋划有利于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鼓励企业创新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平台。“炒价格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比拼科技创新与综合管理的发展阶段,人才要素的作用凸显,温州应着力设计引才政策、营造留人环境,落实好借金改面向全球招聘的“108将”在温州发挥作用的配套政策,赢得爱才、惜才、用才的好口碑,促进人才持续流入,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后劲。
  
  温州是以温商的借贷信用树立品牌的,风波之后,温商信用遭到质疑,获得贷款的难度明显增加,重塑信用还需要更多的时日与努力。借力金改,温州重塑的“信用”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与更广义的外延,信用不仅仅体现在资金借贷关系中,遵守规制、恪守承诺也是信用的重要内容。



  温馨提示:
  1、更多典当相关新闻请登录辽宁典当网(www.lndiandang.com)或关注“辽宁典当”(lndiandang)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与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