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促人民币贬值可能弄巧成拙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0日浏览量: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分享到:
邱林
上周五(2月28日)是“两会”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波动幅度高达533个点子,日内一度贬值到6.1808的10个月低位、几乎触及“跌停”位,此后又缓慢回升并收于6.1450元,但仍较上日收盘大跌0.27%。这种凶猛走势在人民币历史上难得一见,让市场投资者感到极不适应。
后来人们才发现,人民币此次暴跌的推手是中国央行。在十多天时间内,央行拼命压低人民币,为其设定了很低的每日参考汇率——每个交易日的涨跌幅均不得超过该央行设定的中间价的1%——并指示其机构增持美元。现在,虽然人民币贬值暂时缓解,但没有人相信央行已结束了对汇市的干预。
许多人相信,央行促使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而且,人民币“突破6.20的重要心理关口”存在一个“良机”,下一步可能会如愿以偿。至于什么时间,也可能是下周,或许是本月底。
那么,央行为什么要促使人民币持续贬值呢?有观察人士称,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央行的积极干预是政府决策层进一步实施外汇市场改革的一个前奏,其中包括扩大单日交易波动区间;另一方面是央行要好好教训那些押注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者们,最好的教训涉及资本的损失。大量的热钱正流入中国,指望从所谓的“单项赌注”中大捞一把。
然而,这两个原因似乎都不接近于事实。如何通过这次的大力干预,让人民币汇率机制不那么以市场为导向——以此为几天之后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奠定基础呢?
再说,境外超过1000亿美元的衍生品在过去两个月里已经出售给那些押注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者们。其中,许多客户是寻求对冲美元应收账款的中国企业。
当然,一些政府官员为央行的举动进行了辩解。他们表示,人民币已经接近其公允市场价值,即平衡水平,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出现任何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有限。上月23日,在悉尼参加G20财长会议的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称,人民币贬值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人民币的波动并非是基本面走弱的一个迹象。
楼继伟说这番话之后,人民币的波动范围超出了规定区间。因而他的辩解是没有用的。是否央行促使人民币贬值的最佳解释,就是中国经济目前步入了长期的下滑轨迹。例如中国制造业,按照备受关注的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衡量,今年1月份出现萎缩,而上个月的初值显示进一步萎缩。此外,1月份生产者价格同比下滑1.6%,这是连续第23个月下降。
这只是在实体经济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如果再度大跌,其对境内流动性的影响将加大,且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汇率持续贬值,引发热钱外逃,原本对资金面的正面影响反将成为负面因素。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危险——这是中国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的抵押品,将意味着全局性紧缩效应释放。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促使人民币持续贬值可能弄巧成拙。其实,我们不要把人民币贬值想得那么好。在经济全球化下,人民币贬值比升值更可怕。人民币贬值就意味着输入型通涨,会加剧目前的通货膨胀,使中国出口到国外去的商品会更便宜,反之,进口到国内的商品会更贵。
进一步推论,面对连续不断提升的CPI,即使认识到人民币在国内不断贬值的人现在也不会想到,未来不远的时间人民币汇率也许会有大幅贬值的那一天,估计到那时人民币贬值才能让公众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公众现在存的钱说不定还可以退休后出国潇洒一下,倘若贬值的话,那很有可能只够糊口了。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