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刚:民营银行的误读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4日浏览量:来源:辽宁典当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
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这也决定了民营银行设立的速度不宜过快,开始时仍主要以探索为主,循序渐进地发展。探索的方向有二:一是如何化解风险;二是如何找准发展定位。
□樊志刚
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也需要银行体系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民营银行无疑是这一多层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民营银行的设立如果稳妥推进、实施方案得当的话,无疑会激活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和增加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当前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掀起了一轮“民营银行热”,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轮“热”的背后是一些不理性乃至不正确的认识或看法推动,如不正确引导的话,容易导致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影响到整个银行业乃至金融行业的安全,进而对中国经济带来风险隐患。
只有民营银行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很多人认为,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更加“门当户对”,很容易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效的“微循环”。因此,成立民营银行将是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促进竞争的有效途径。那么,是不是只有民营银行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呢?
首先,不能否认民营资本办中小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作用,但同样不能忽视国有大型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作用。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万亿元,是全国总贷款余额的27.8%。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约有4.22万亿元,占全国小微企业贷款额的32%;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有1.86万亿元,占14%;城市商业银行有1.98万亿元,占15%;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信社有3.19万亿元,占24%。可以看出,五家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是最高的。事实上,小微金融服务一直包括在大型银行的服务范围以内,特别是在一些小微企业比较兴旺的地区。但鉴于小微企业数量多、服务成本高,因此大型银行很难完全满足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增设一批乃至一大批民营银行,一定程度上会增强金融功能作用,但并不必然能带来中小企业融资便捷程度的提高。如果新生的这批民营银行适用的监管政策不变、经营范围不改、金融创新不够、人才支撑不足,仍然落入现行大多数商业银行同质化运营模式的传统套路,那么中小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问题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笔者认为,中小银行不仅可以办,确实也应该办,但指望诞生个把甚至一批民营银行来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难免会有望梅止渴之虞。
民营银行会比现有银行更有竞争力?
有观点认为,现有的国有大银行机制老化、业务审批流程长、反应速度慢,而民营银行机制灵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因此,民营银行将比现有银行更有竞争力。此观点也有以偏概全之嫌。客观来讲,民营银行相对现有的国有大银行,有机制灵活、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但也有很多劣势。
首先,信用保障上民营银行具有天然的劣势。目前的国有银行享受国家“隐形担保”的待遇,实质是具有“准国家信用”,在市场退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目前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享有的是“准地方政府”信用。民营银行则完全是企业信用,银行又是一个完全靠信用吃饭的行业,而无论政府还是市场以及普通百姓,其实目前都没有与一个完全是企业信用的银行打交道的心理准备。
其次,人才储备方面民营银行也不具备优势。金融机构运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不是钱,而是靠机制、靠人。对民营银行来讲机制应该不是问题,而人才可能是问题。目前中国金融人才的供给是远远满足不了高速发展金融业的人才需求的。民营银行要从现有银行内吸引人才,必将支付更具竞争力的薪酬,这将增加其运营成本。
再次,民营银行的定位很可能是地域性社区银行,经营范围的集中易造成风险集中。在金融行业中有句话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能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散风险。民营银行如果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主要向地方企业提供资金,相对全国性银行来讲,易造成风险集中。
最后,金融业的脆弱性决定民营银行在各种事件对其经营产生冲击时应对能力处于劣势。在推进利率市朝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由于资本规模有限、业务处于初创期等原因,往往会出现业务上的恶性竞争与道德风险,并由此进一步带来信用风险甚至破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很容易蔓延至整个金融业,形成风险外溢。
只要让民营资本办银行马上就能赚大钱?
很多人认为办银行等于开金矿,只要能投资银行业,那么肯定会有高回报。这个看法也有待商榷。
据统计,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水平相差并不大的情况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约为7%,中国银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低于1.3%(全球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平均只有1.13%)。这说明在投资于工业企业和银行业的资本回报水平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要大大高于银行业。也就是说不能仅看到哪一家银行的利润绝对数大,还要看到它资产规模是非常大的。
银行的资产规模取决于银行资本金的大小,经营银行必须满足严格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本金,才能允许达到相应的资产规模。也就是说,办了银行想要高利润,必须有相当的资产规模,而资产规模大又要求资本必须大。所以,要获得高利润,必须要有大的资本投入,而且还要有承担风险的准备。
监管部门会大批发展民营银行?
市场中有一种声音认为民营银行或许会批量设立,笔者认为此说法过于乐观。银监会1月6日召开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将在今年开始试点首批民营银行。对民营银行要强调发起人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准,订立风险处置安排。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成熟一家批设一家。试点中要切实做好试点制度设计,强调发起人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准,订立风险处置安排。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任何一家新设银行都面临风险如何管控,特别是经营失败后风险由谁承担、存款人利益怎样保护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相应配套机制尚未健全的前提下,民营银行发展肯定会走一条“试点先行、探索经验、稳妥推进”的道路。
优秀的企业家肯定也会是好的银行家?
很多人认为,能把企业做好的企业家一定也能把银行经营好,道理很简单,因为银行也是企业。简单明了的推导不一定能带来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优秀企业家和优秀银行家的要求是不同的,优秀企业家是通过准确判断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在市场上胜出,但做好银行的关键在于准确甄别优劣企业,并通过有进有退来做好风险的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在法律上是无可退之路的,民营银行需要专业的团队以及要求管理者具备很高的风险管控能力。因此,不是只要能经营好企业,就可以经营好银行的。
平稳渐进地推进民营银行试点
第一,破除神话,转变认识。银行业风险高,且市场中这些神话极易引起“一哄而上”,但不能以风险大、门槛高为由不开放,而是要出台清晰、透明的准入标准,对民营银行经营方向进行制度安排,有效规范、约束其行为,并引导市场主体逐步转变认识、破除神话,在避免以民营银行为幌子,把银行看作“提款机”现象出现的前提下,保障民营银行始终不脱离健康的运行轨道,构建市朝、多层次、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
第二,少量突破,循序渐进。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这也决定了民营银行设立的速度不宜过快,开始时仍主要以探索为主,循序渐进地发展。探索的方向有二:一是如何化解风险,二是如何找准发展定位。风险方面,目前关联交易和经营风险仍是监管层的主要担忧所在,尤其是在相关金融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尚未推出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民营银行挤兑或破产,则极易通过多米诺效应引起银行系统信用全局性收缩。中国台湾放开民营银行的经验教训对大陆很有借鉴意义。民间设立银行的热情驱动台湾在1991年当年核准了15家民营银行,过快的放开速度和过高的准入门槛导致了随后台湾银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继而令民营银行资产状况恶化,风险不断积累。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稳渐进的放开才是较为合理的方式,也是化解风险而非积累风险的唯一途径。而纵观全球对民营银行设立一次性放开的国家,如俄罗斯和匈牙利,其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第三,立足存量,分层实施。中国当前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数量少,而是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差。因此,在民营银行的发起设立上,要立足存量,分层实施。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看,由于现有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民间资本投资入股现有银行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有保证,比发起设立新的银行要更快,更“靠谱”。第二,从现有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看,由于资产规模的增长和中国银监会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其面临着巨大的资本补充压力,除了极少数上市银行有较为畅通的融资通道外,绝大多数银行必须依靠社会资本进行资本补充,这正是民间资本在“金十条”政策鼓励下,进入金融业的最好时机。第三,从现有银行的深层次改革问题看,其市朝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地方政府对部分银行过度干预仍有发生,公司治理机制失效,潜伏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通过提高现有银行的民营化程度,大幅增加民营资本在现有银行中的股份,可能是提高商业银行市朝机制的关键举措之一。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其所在机构无关)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