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 >> 行业资讯 >> 金融业态 >> 浏览文章

关于建设金融同业生态圈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9日浏览量: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作者:李斌

2014年以来,关于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重新定位同业业务,规范同业业务发展。银行围绕同业业务进行创新,旨在为实体经济融资,而实际上银行等同业机构对资本计提是按照金融同业执行,资本计提低于公司信贷等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监管新规出台,对未来同业业务发展方向有深远的意义。随着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工具多元化和科技的进步,促使各家同业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深挖自身优势,与同业间形成生态圈,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着眼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


金融同业生态圈主要特征


(一)顺应金融市场发展方向。随着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出台,资金空转、期限错配等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违规同业业务浮出水面,针对上述违规做法,监管出具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伴着监管措施的执行,原有的同业业务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非标”业务这个重灾区,市场上呈现出“非标”转“标”的趋势。


早期的同业业务主要以同业融资、同业投资为主,随着业务发展壮大,逐渐丰富到资产管理、资产托管、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等业务领域,并且赋予科技、信息化等手段。经营理念也随之转变,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变,促使同业队伍向“高、精、尖”转化,对同业客户进行分层分级等差异化管理,深挖客户需求,发挥同业客户精细化管理优势,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模式,做到金融服务的全方位。


(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间“内卷”问题严重,零售、批发、金融市场等业务条线,在实际业务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多个部门对应一个客户、营销同一个业务,协同合作匮乏,导致跨部门间资源浪费。


同业业务的发展必然走向“以客户为中心”,拿着单一产品找客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更多的是深入了解和全方位服务客户。金融市场的开发必然围绕金融市场需求和客户旅程优化等方面,同业客户的营销向着部门间协同、跨条线联动营销方向发展,面向同业客户实现综合开发、联动营销,形成机构自身合力。


(三)促进同业业务转型。目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多数建立了金融同业生态圈合作系统平台,市场认可度很高。未来,各家金融机构搭建自身的同业生态圈、建设线上同业合作平台是必然选择。现在各家金融机构同业合作平台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同业合作平台的实践而日趋完善,建设一个互补、协同、创新的开放式同业合作平台。以同业业务为抓手,整合金融行业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与传统业务模式相比


(一)与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相比。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银行类金融机构正向着“轻资产”转型,节约资本,创“中间业务收入”成了主要发展方向,金融同业生态圈模式基于此逐步发展起来,应用于同业间信息沟通、资金询价和撮合交易等金融服务,金融同业生态圈模式与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能够整合金融市场资源,打破金融机构间壁垒,实现交易“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化,同业业务从传统的“资产+负债”向创新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转移,随着产品创新,实现风险进一步分散。


(二)与传统同业业务模式相比。金融同业生态圈在信息整合、服务客户、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传统同业业务模式相比,易于生态圈内同业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进而产生规模效应,促进及金融生态圈内同业机构走近帕累托最优。一是客户服务方面,金融同业生态圈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客户需求公开化,使得客户更容易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质的金融服务。二是信息整合立体化,使金融机构服务立体化呈现,有利于形成各机构间优势互补,更易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一个响亮的品牌源于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客户关系维护,对客户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是树立品牌形象的关键,金融同业生态圈建设具备天然优势,在规模效应引导下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化客户体验。


金融同业生态圈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传统信贷业务与金融同业业务的交叉风险。同业业务创新在“资产+负债”驱动型业务发展中,传统信贷业务与金融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出现了交叉。从穿透底层资产风险来看,金融同业业务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风险具有隐蔽性。在金融同业业务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金融产品通过包装,底层实质风险很难看清楚。


(二)平衡金融同业生态圈内各方权利义务。金融同业生态圈合作时,各金融机构间会在业务和产品上形成交叉点,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同质化趋势明显,产生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搭建金融同业生态圈的基础。为避免参与方出现利益受损情况,建立必要的体制、机制关乎金融同业生态圈建设的成败。


(三)缺乏科技手段助力金融同业生态圈。当前,诸多同业机构推出线上同业合作平台,推动金融同业生态圈发展,然而科技赋能需要大量成本,而成本的付出与当前回报不成正比,甚至无法覆盖平台开发成本,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降低服务效率。


关于金融同业生态圈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技赋能金融同业生态圈。科技进步促进金融同业生态圈良性发展,各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致力于同业生态圈开发、推进,科技赋能系统平台建设,平台内含金融同业产品和服务,同业各机构间更容易建立联系,促进同业间信息对称。实现了对同业客户的管理、线上同业资源整合、同业客户服务后跟踪、客户信息更新及时、服务便捷高效,进而实现对同业客户潜力挖掘的广度和深度。


(二)注重风险管控。金融同业生态圈促使不同的业务之间增加了关联度,使风险变得更为复杂,无论线上和线下,风险仍然是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不能因为业务创新和产品交叉而弱化防范风险。因此,为了保障金融同业生态圈建设有必要形成一套风险管控制度,各金融机构分别组成金融生态圈风险管理团队,嵌入到金融同业生态圈内,增加契合度,便于管理,形成独立的风险屏障。


(三)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要想做好金融同业生态圈,各金融机构在客户拓展、产品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都要有一支独立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整个金融同业生态圈建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是对客户负责,不同的客户需求不同,需要的服务也不尽相同,公平和效率是最起码的服务标准。二是机构间协同作业更加顺畅,金融同业生态圈中各个机构间信息互联,对信息的解读要高效、透彻、一步到位,避免沟通成本过高,影响服务效率。因此,一个专业化队伍至关重要。


(四)制定金融同业生态圈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规范的金融同业生态圈就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不可能牢固,金融机构间合作必然会出现摩擦,因此,约定好权利义务关系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协议约定,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同业生态圈合作基础,必要时可以引入公证,在协议约定情形下,各方必须遵守约定,如不遵守,可诉诸法律。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