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金融部门去杠杆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8日浏览量:来源:新快报作者: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中国必须重新审视“去杠杆”的路径选择。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临近、生产成本上升将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于放慢,而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和连续多年高投资已使得人均资本达到较高水平,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不可避免,新增资本需求持续减弱。特别是从债务负担来看债务利率可能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因此,切实有效降低经营成本、融资成本,提高资本投资效率是有效降低中国实体部门杠杆率的正途。
一国杠杆率,特别是实体部门杠杆率的高低不仅与一国金融信贷、货币政策、投资效率有关,更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全球经济再平衡息息相关。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风险突出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率已经远超90%的国际警戒线。根据标普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12万亿美元,为GDP的120%。
通常,衡量一国杠杆率的风险用负债与GDP的比例作为杠杆率的评价指标,并将总杠杆率分解为政府部门、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等4个部门的杠杆率。IMF数据显示,2005年—201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速度最快。目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率已经远超90%的国际警戒线。根据标普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12万亿美元,为GDP的120%。预计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持债规模将为13.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3.7万亿美元。
从行业分布上看,越是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其资产负债率越高,尤其是在机械、造船、地产、建材、基础化工等行业负债率最高,并且这些强周期行业对资金成本上升的敏感性较大,利息支出负担最为显著。而如果考虑到我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较低这一因素(仅为全球平均利润水平的一半),我国企业的债务负担可能已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
2014年是企业偿债高峰期。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共有1706只企业债(含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将产生派息或兑付现金流,现金流合计2770.7261亿元,其中派息现金流1796.3861亿元,占比64.83%,兑付现金流974.34亿元,占比35.17%。根据中信证券估算,2014年信托到期的可能在4万亿元—4.5万亿元,主要集中发生在今年的5—9月,二三季度是偿债高峰。
非金融部门高杠杆风险背后的结构和周期成因“制度套利”、“资本套利”、资本利用和资本配置效率下降、全球经济结构性周期再平衡等都是导致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大幅飙升的因素。
企业部门高负债与金融结构特征有关。我国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银行贷款必然构成企业主要的负债来源,2011年我国企业融资的80%是来自于银行体系,债券和股票融资分别占12%和8%。但融资结构上的差异只能解释企业债务的构成(更多依赖贷款而非债券融资),却难以解释非金融企业债务的规模为何如此大幅飙升,笔者认为还有其他深层次原因。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有删节)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