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三大系统性风险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2日浏览量:来源:搜狐证券作者:罗明雄
分享到: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单个或少数金融机构破产或巨额损失导致的整个金融系统崩溃的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的可能性。
对于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衡量,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考虑。一个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横向维度。由于金融系统在运行中存在“合成谬误”问题,即当一个机构遭受冲击而抛售资产时,能够有效抵御冲击,但当所有机构都集中抛售所持有的资产时,该种措施将无法取到抵御冲击的作用,所以当金融体系遇到外部冲击时,在“羊群效应”作用下,就极其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有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更易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防范横向维度系统性风险方面,应注重于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监管。这正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评选出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近30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而加强对这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重和系统性风险防控。
另一个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纵向维度。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由于纵向系统性风险更多源于金融机构的亲经济周期性,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防控与监管需要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更要注重逆周期金融监管,即在经济繁荣时期提高对金融机构净资本、拨备等方面的要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则适当降低净资本、拨备等要求,通过逆周期金融监管,来熨平经济周期,进而防范互联网金融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
从目前我国经济所处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来看,包括互联网金融领域在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
一是经济风险从微观层面迅速上升并转嫁成为金融风险。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对金融体系构成巨大压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领域长期以来累积而成的一些深层矛盾与问题尚未化解,并且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多年冲击和影响下,在内外部环境趋紧形势下有些金融风险问题逐渐凸现,对金融稳定造成一定的冲击。互联网金融需要注意防控这些领域的风险。
二是信贷集中与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失衡风险。通过推进金融改革,本世纪初以来的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得以化解,但随着信贷投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增贷款过度投向大企业、中长期和政府投资项目而形成的“贷大、贷长、贷集中”问题突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存在一定的合规性风险,包括部分房地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都存在影响贷款质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流动性风险逐渐积聚。要防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其债务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冲动,运用财政及其他手段,扩大基础设施、大型项目建设等,造成部分产业和地区投资过热、政府债务负担沉重,隐藏着经济和金融风险。
三是金融创新形成的市场风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和跨市场交易快速发展,但我国分业监管的现实和监管立法的步伐滞后,对部分金融创新领域的监管可能存在监管空白。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在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重大转变,十年前以信贷为主的银行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占比超过90%,近年来随着融资方式的增多,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到2012年以信贷为主的银行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例下降到不足50%。以民间借贷、信托等影子银行系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激励。在没有明晰的风险管理既定战略情况下,各类金融市场联动效应增强而产生的交叉性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金融风险也要严格防控影子银行系统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金融领域的市场风险还要防控币值变动和汇率风险。主要是国际货币的币值变化引起汇率变动,导致我国部分对外金融资产迅速贬值或成为坏账损失,或者对外贸易收支恶化,通过进出口企业与金融市场的融资关系将损失向金融系统转嫁。
互联网金融的基因在于其技术领先性和业务发展的高效性以及支付系统的快捷性,因此,必须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传统的纸质支付交易结算当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而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环境中这种回旋余地就大为减小,因为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内流动的并不仅仅是现实货币资金,而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息,当金融风险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时进行预防和化解就比较困难,这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扩散面积和补救的成本。从这点来说,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冲击更大,一旦爆发危机,其破坏性可能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应该更加谨慎防范。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超级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名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