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市场将实现供给互补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1日浏览量:来源:金融时报作者:佚名
分享到: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市场人士认为,在传统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短期贷款增速明显高于长期贷款增速,这意味着消费领域对金融的需求量增加,提升金融服务在消费领域的配置效率将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到的个人信贷领域给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方面爆发式增长的机会,一些互联网巨头依托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资源可以降低获客成本,把与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植入到固有的生态链中,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些互联网形式的消费金融正从“线上”拓展至“线下”,最终与银行的发展方向呈现差异化竞争,实现消费金融市场供给的互补。
线上线下的退与进
“今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主动往自己身上贴消费金融的标签,传统金融机构也通过消费金融切入互联网金融,无论是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还是银行信用卡,或者一些金融条线,都在通过消费金融进入这样一个2C的、互联网化的、科技含量十足的业务,竞争激烈。”京东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说。
据测算,消费金融占传统银行的信贷产品供给不到15%,另外85%是对公的企业性质、经营性质贷款。在15%针对个人的消费类贷款的部分中,有12%是中长期消费信贷,通常为住房按揭贷款。
许凌认为,跟消费环节以及消费升级、消费生态环节产生的金融业务、金融相关服务都可以被称作是消费金融,消费环节发生的类似积分优惠或者是信用评估,都可以理解成用户在消费环节里面的金融服务种类区分。互联网电商做消费金融的优势之一在于快速简便的用户体验,迅速将消费场景生活化是其切入口。
2014年2月,京东金融推出“京东白条”,植入京东商城的消费场景内,以赊销的方式实现购物分期,这部分金融服务对接那些没有银行信用卡却期望得到分期付款体验的用户。至此以后,蚂蚁金服旗下产品“蚂蚁花呗”在2015年4月份上线,植入淘宝网购物场景;腾讯借微众银行渠道于2015年5月在QQ社交软件中植入“微粒贷”,无一例外都瞄准了线上消费金融用户市场。
未来消费金融将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布局,向更多垂直消费行业渗透。目前,京东消费金融线下场景已布局了校园、旅游、租房、农村、教育等。
数据风控的繁与简
许凌认为,传统金融消费场景的分离导致了金融供给的服务效率不高,最终很多领域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京东消费金融通过融入场景、提升产品体验、加强科技风控能力实现。以“京东白条”为例,经常在京东商城购物的用户会形成性别、购物倾向、消费频率、邮寄地址等信息,京东据此推断该用户的信用状况。
“我们有一套风险模型体系,一个体系里面还有十多种不同的模型,包括虚假交易的商户模型、套现模型、催收模型、申请评分模型、行为评分模型等,最终有大征信体系。一般一个模型预测的有效期最多为6个月,6个月之内没有做任何校准,整个模型一定会失去系统预测的依据,所以我们整个模型都在不断迭代。”许凌说。
看似繁琐的风控模型实际上正是前置了风险预判,为后期产品运营减少了成本压力。许凌认为,用高定价去覆盖高风险,容易使企业本质上忽略了对风险的重视,对风险的前期判断和预控才会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平台角色的竞与合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包括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都是在抢占银行信用卡之外的市场用户,一旦传统银行基于信用卡拓展更多线下消费场景,非银行机构的消费金融前景将受到冲击。
“我们调研发现,购买二手车的人群有很大一部分是拥有信用卡的用户,那么非信用卡用户仅靠消费金融给予的授信额度也是有限的。另外,招商银行已经在设计针对租房领域的信用卡,也就是说一些有前瞻性的股份制银行未来一定会在优质的线下场景中发力介入消费信贷服务。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要么迅速占领线下大部分优质场景,要么最终与银行合作成为银行输出金融服务的渠道。”某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表示,京东金融定位于一家新金融业态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就是服务型的金融科技公司,目标旨在满足传统金融满足不了的新生需求,而不是要与银行、证券、保险等抢生意。同时,京东金融不是传统金融产品的互联网渠道,而是要发挥基于大数据的风控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策略化的产品,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此外,京东金融要扮演一个底层风控平台的角色,与外界金融机构开放融合。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