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典当业务好吃不好消化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浏览量:来源:辽宁典当网作者: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 刘文昭
分享到:
马上又要开始整理各典当企业上报协会的10月典当经营数据了,浙江省典当行业协会秘书长孔舟航日前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不时地表示对企业经营现状的担忧。因为浙江省典当企业在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就十分不理想。
用孔舟航的话来说:“典当经营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在他看来,这些问题不简简单单是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比大幅下滑,而是有企业可能面临关门的危机。
“这里最严重的问题便是浙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典当企业此前发展过快,把手中的资金一下子放出去,而且只是贷款给几个大客户。”孔舟航介绍说:“如今,由于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浙江地区有不少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因而产生连锁反应,曾经向这些企业融资的典当行自然很难收回本金和利息,企业面临的可能会是灭顶之灾。”
然而,据了解,像浙江的部分典当企业一样,喜欢把资金一下子放出去只做几单大业务的现象,在全国典当业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个别地区还有增长势头。
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不无担忧,因为在当下典当的整体经营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大背景下,大单业务存在的风险有可能并不是典当企业严格把控就能消除的。
都喜欢接大单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典当业界普遍将单笔放款占企业注册资金的20%至25%的业务视为大单。如果单纯从放款金额来看,单笔贷款超过1000万元的业务也算是典当企业的大单。
据了解,除了浙江地区之外,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典当企业追逐大单业务,而且有些原来大小通吃的企业现在也开始在大单上下功夫。
据北京典当行业协会秘书长郝凤琴介绍,只对大单业务感兴趣的典当企业在北京也是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心城区之外的典当企业更加突出。
而在上海,虽然只接大单业务的企业近来有所减少,但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几家企业联合做单。上海典当行业协会会长吴贤达介绍说:“因为上海注册资本金在亿元以上的典当行只有两三家,所以,很少有典当行在单独做大单业务。但也有企业在做,今年接大单业务的就少了。至少报表里至少很少见。”
与上海相似,江苏地区的典当企业也较喜欢用联合做单的方式来消化大单业务。
除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典当行业原本较为发达的地区之外,其他省市的典当企业也开始在大单业务上下功夫。
在典当企业注册资本金普遍较大的安徽——两亿元注册资金的典当企业现在有5家,大单业务的增长速度表现出了惊人的速度。
据安徽省典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齐治国介绍:“今年的形式大部分以稳定为主,所以与前几年相比,单笔业务的额度已经变小了。去年,达到1000万元的,在安徽有47笔房产业务,财产权利是28笔,但在2011年房产是9笔,财产权利是4笔。”
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会长张家鹿告诉记者:“如今在辽宁大概有10%到20%的企业都比较看重单笔在1000万元以上的业务,而且几乎以此为主业。贷款期限最短的两天,最长的也就一个月。”
虽然广东省目前尚很少见到资本拥有过亿元的典当企业,但据了解,现在广东的典当业也出现了千万元级别的大单。开展大单业务的企业往往都是由某一集团公司创办,其雄厚的资本实力支撑其开办的典当企业在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上下游或者属于自己的商圈中开展大单业务。
山东青岛的典当大单业务虽然目前来看不多,但据青岛市典当行业协会会长、青岛中诚典当行总经理田曙光介绍:“我们比较鼓励企业做大业务,做专项业务,比如专门为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专门做古玩书画的。这有利于差别性的经营。”
缘何喜欢大单业务
据了解,目前典当业界较为流行的大单业务往往以房地产较多,而其他类型的业务则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据浙江省典当行业协会会长王鹤群介绍,浙江典当企业所做大单业务的客户一般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而在工业企业的融资中,短期贷款的数额往往较大。
“北京典当行业的大单业务,一部分是小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因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金需求,所以往往用部分优惠楼盘向典当行借款千万元。还有部分上市公司用股权作抵押的短期融资。”郝凤琴介绍说:“但真正做实体业务的企业向典当行大额贷款的不多。”
在上海,除了房地产开发商是典当的大客户之外,有些制造业企业往往也因为银行的过桥业务向典当行借款。而辽宁的企业股权质押则是该地大单业务中的主角。
面对典当企业对大单业务的趋之若鹜,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会长张家鹿分析说:“近来,由于各地提高了新开典当行的资金门槛,所以新成立的典当企业资金都比原来雄厚,市场定位也不尽相同。传统典当的民品和机动车业务一般会让这些资金雄厚的典当行感觉水土不服,因为它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所以都将自己的客户目标锁定在了服务中小微企业上,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一般都是大单。
而在郝凤琴看来,典当企业普遍喜欢做大单业务还有一大原因是盈利丰厚,所需人力不多,相对做起来很轻松。有些企业会认为,业务大小与风险大小没有一定的关系,选择比较优质的客户、有规模的企业贷款,其贷款期限也比较短,这些企业会考虑到信用、融资成本、诉讼等问题,一般也不会违约的。
另外,郝凤琴还发现,许多新企业在最初设立的时候,都是想努力形成自己的特点。但做起来会发现这十分困难,他们还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做房产和大单业务,不需要什么人才,而且简单,收益也高。企业也就不再去费力做新业务。所以大单业务的增长就比较明显。
不同程度地出现隐患
在今年1至9月的典当经营统计中,浙江就有不少典当企业的经营数据出现了问题。“不少大单业务的贷款逾期没有收回。”孔舟航向记者透露说:“从我们向企业了解的情况看,主要是贷款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有些是延期,有些则直接通过诉讼来解决。”
让郝凤琴印象深刻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北京典当行业的房地产大单业务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记得密云的一家典当行接了一单大业务,结果当户抵押的房产是同时向几家融资机构做的,有中介、银行等。到了还款期,业务人员没办法,就直接睡在楼盘中,以便卖出房子后第一时间受偿的是自己。结果这笔业务直到去年才算是全部清理完毕。
另外还有一单位于通州的一笔房地产大单业务也出现了问题。”郝凤琴介绍说,从2009年开始双方打官司,密云典当案最终的结果是,典当行的投资者——集团公司最后将抵押房产变成了自己经营的快捷酒店。但郝凤琴认为:“这是典当行的投资人很有实力,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典当行,那这笔坏账就足以让企业撑不下去。”
至今让吴贤达心有余悸的是,2012年8月,上海宝富和福源典当将13家钢贸企业诉至法庭,成为轰动全国的“全国典当第一案”。吴贤达介绍说:“到现在这个案件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处理。这应当引起典当企业的注意,尤其是做大单业务的企业。另外,还有不少大单业务是通过账外的方式来处理的。这里的风险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出现问题,都没有人保护。”
浙江典当行业协会会长王鹤群则认为:“目前来说,典当的经营趋势很不乐观,诉讼和纠纷不断增多就是一个征兆。”
王鹤群认为有一点需要提醒业界同仁的是:“客观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融资市场的竞争和行业内的竞争加剧,典当自身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典当经营中的风险无法完全由企业自己能够把控,这也是当下企业接受大单业务的最大隐患。”
云南和贵州典当行业如今面临的大单业务隐患也在逐渐暴露。据云南省典当行业协会会长李保宏介绍,因为云南和贵州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所以很多典当企业曾经向一些煤矿、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企业放贷大笔资金。因为煤矿和冶炼曾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银行也愿意向他们贷款,典当行也觉得为他们放款不会有风险。但现在的情况是,国家进行经济调整、产业改造和升级,一大批高能耗企业成为重点限制对象,国家的扶持不复存在、银行贷款又紧缩,企业偿还典当贷款自然出现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在许多典当业界的专家看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严格调控、对高能耗产业的改造升级等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部分地区、行业出现的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迅速下滑等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对典当企业而言很难防范。
危害的不止是企业
如今,典当行业面临市场缩小、业务空间下降、当户质量严重缩水、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等诸多问题,而来自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多重压力不断加重,国内的整体经济环境也十分复杂,许多典当企业几乎无力把握外围风险。
“道理很简单,就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发生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会是灭顶之灾。”齐治国认为:“现在有些大单业务已经出现问题,而且不是一个省市的问题。所以在市场不太好的情况下,最好是稳健经营,特别是到年底了更要分散风险。”
而在郝凤清看来,大单业务的风险对企业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成立一家企业,投资人肯定是想要它有所发展,但如今仅仅盯着大单业务,不仅业务结构不合理,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阻碍。因为大单业务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盈利,但往往具有偶然性,尤其是在融资途径越来越多,竞争对手无处不在的状况下,这种业务很难让企业有长远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大单业务的手续相对简单,业务量少,所需人才不多——老板加上几个员工便可以开展,长此以往,一些企业原有的业务能力也会随着锻炼机会的减少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