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省典当行业协会唯一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辽宁典当网 >> 行业资讯 >> 典当研究 >> 浏览文章

企业担保圈风险的根源与三大对策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2日浏览量:来源:华尔街见闻(上海)作者:张家瑞
  从江浙一带,到山东辽宁,民营中小企业因为陷入担保圈而引起了当地较大的金融波动。银监会于近日出台了专门的通知(52号文),要求各银监局严厉排查企业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担保圈为何出现?有什么风险?应如何治理?下面是笔者关于担保圈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出现担保圈?
  
  一个企业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需要企业提供信用凭证或者抵押。这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正常现象。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信用凭证,那么这些企业将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或者贷款条件会十分苛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企业可以互相担保,为申请贷款提供“增信”。正常情况下,即便一个企业发生违约的风险可能较高,但是所有提供互相担保的企业同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则较低。因此,互相担保一度是中小民营企业获取“价格适宜”的贷款的重要手段。
  
  担保圈的出现,一方面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体系遭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扭曲,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小企业,乃至提供贷款的银行本身,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不足。
  
  首先是人为因素对我国信贷体系的扭曲。为什么担保圈只存在于中小民营企业?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违约风险真的大于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吗?我认为未必。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生产效率更高,现金流也更加健康。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还需要“互保”来增信呢?原因有两点。第一,相对于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政府的增信。大量国有企业即便已经产能过剩,连续亏损,债务杠杆高企,但是因为有政府部门提供的“预算软约束”,这些企业仍然可以轻松的获得贷款,而且资金成本低廉。银行信贷对这些企业是“供给过剩”。相反,中小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政府增信。即便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这些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的时候已经处于劣势。因此,为了竞争资源,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联合起来”互相担保。第二,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仍然属于“加工厂”类型的企业,其主要业务可能是给某些大型国有企业生产一些外包的产品。其业务的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需求。由于缺乏自主的产品,中小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相对较低,而对其服务的国有企业依赖较大。单个中小企业面对国有企业是缺乏谈判力的。这不仅体现在产品议价能力上,也体现在资源获取能力上。因此,中小企业也只能联合起来,形成担保圈。
  
  担保圈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乃至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不足。企业之间互现担保的现象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商业银行是鼓励这种行为的。的确,根据概率论,多一份担保总能降低贷款企业的违约风险。但是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没有出现下行的前提之下的。在经济形势良好的环境下,企业互相担保可以提供增信;但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互相担保就变成了“连坐”机制,极容易导致金融风险传染。由于商业银行对这种金融风险传染的认识不足,在我国经济形势还处于“投资热潮”期的时候,商业银行大力推动了企业互保。然而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回落,投资需求疲软,企业信用风险逐渐爆发,最终摧垮了担保圈中有“连带责任”的企业。担保圈问题也浮出水面。
  
  担保圈有什么风险
  
  正如上文所述,担保圈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金融传染。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一个企业违约,为其担保的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将雪上加霜,甚至导致这些企业中的某些企业也出现违约。担保圈将放大这些风险,一个企业违约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而由于担保圈中各种关系复杂,清算成本较高,这更增加了债权人厘清责任,避免误伤的难度。因此,面对“交易对手”的这种不确定性,金融市场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清仓大甩卖”(Firesale),宁可错杀,不可将风险留在自己手中。最终,一个小的违约事件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巨大的损失。
  
  这种现象即便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也常常出现。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原因就是流动性危机。但是由于次级债被分类组合并打包成抵押证券,谁也无法判断一个抵押证券背后那复杂的支持资产的价值和风险,谁也无法判断自己的交易对手到底还持有多少这样的抵押债券。因此,金融机构能够做的只能是甩卖抵押债券,抵押债券价格暴跌。而由于不知道交易对手的风险,谁都不愿意贷出资金,因此市场的流动性瞬间枯竭。最终,流动性危机演变成破产危机。我国的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传染的认识或许还远远不足,对危机的“威力”判断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担保圈问题的时候,也犯了“一棍子打死”的错误,这造成担保圈的信用风险越来越大。当企业互保刚开始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商业银行很快将企业互保盖上“高风险”的印章。甚至有些银行将企业互保视为“组团骗贷”。因此,对于新来的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有企业互保反而成了“累赘”。银行本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精神,给这些中小企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贷款条件。事实上,银行忘记了中小企业之所以组团担保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和有政府增信的企业竞争资源。银行对这些企业贷款标准发生了变化,只能使这些企业组成更大的团来互相担保,或者使这些企业被迫使用昂贵的民间信贷。不管怎样,这都将导致中小企业违约风险的进一步上升。
  
  应该如何治理担保圈
  
  治理担保圈,不是要彻底取消企业互相担保的增信方式,而是要使担保圈的个中关系更加清晰透明,避免金融风险“踩踏事件”。事实上,根据上文的分析,治理担保圈最根本的办法是去除政府部门对部分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让信贷资源更加公平的在企业间分配,让银行做一个银行应该做的事。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应该做的事就是审查风险,根据风险定价。一旦政府对一些企业提供“预算软约束”,银行就不用这么麻烦了,资金都贷给有“预算软约束”的企业就可以躺着挣钱。因此,破除刚性兑付和“预算软约束”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
  
  第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要做到这一点,本质上要求政府开放商业银行竞争。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做中小企业的生意,总有金融机构愿意做。开放银行业竞争,比货币政策“定向降准”这种总量调控工具要有效的多。
  
  第三,加强监管,让企业信贷和互相担保更加清晰,避免信用风险的传染。
  
  本文作者为太和智库研究员张家瑞博士,独家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关注作者更多文章可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华尔街见闻立场。


温馨提示:如需业务、风险在线讨论,辽宁省内典当企业请加入辽宁省典当协会会员群(133649286),外省典当企业可加入典当精英群(52233943),加入时请注明典当行全称与真实姓名。
广沣典当逆势而上,一个全新的二手闲置奢侈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