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阻碍阿里上市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浏览量:来源:财经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
自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B2B上市公司去年6月在香港退市之后,阿里集团的整体上市便成为全球业界瞩目的焦点。业内预期,阿里集团的IPO规模将超过Facebook,进而成为市值仅次于谷歌和亚马逊的互联网公司。
但时至今日,阿里集团的上市地点还没确定,今年内完成IPO几无可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本应是各大证券交易所的争抢对象,但它却两次被挡在了香港证券交易所门外。一家业绩优异的公司,因控制权问题和极其复杂的公司架构而迟迟不能上市,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阿里集团整体上市之前,马云试图通过回购大股东雅虎的股权来解决盘亘多年的控制权问题。雅虎同意阿里的回购,但提出了诸多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合格的IPO”,也即阿里巴巴的估值至少达到385亿美元。
对阿里巴巴而言,在香港上市更易获得“合格IPO”。但香港的《上市规则》秉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权结构,而马云作为创始人和小股东,恰恰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迄今,香港证券交易所两次否决了阿里集团的上市请求,马云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是失去控制权的上市,那么他之前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支付宝的股权变更,均会失去意义;如果无法实现较高估值,他对此前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均难以交代。
如果转去美国上市,阿里巴巴需做好被做空的准备;如果仍决定在香港上市,马云就需要降低预期并承担风险。看似简单的两件事情,对马云来说都不容易。而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又源于中国特定的商业环境。如何让企业不再扭曲生存,值得各方深思。
——编者
阿里巴巴的上市计划又延后了
10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在一次媒体交流活动上表示,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阿里巴巴决定不在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谋求香港上市始于今年初,但因港交所规定不利于马云掌握公司控制权,故双方就此问题有过至少两次斡旋。马云曾提出“AB股”上市方案,迅速被港交所否决。港交所主席周松岗称,不能因为一小部分人的方便,而放弃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没隔多久,阿里巴巴再度与港交所商讨以“合伙人制度”上市,依旧未获认可。所谓合伙人制度,核心是上市后的阿里董事会半数成员将由合伙人提名,合伙人拥有重大交易和关联方交易的投票权等。借此,马云及阿里创业团队可掌握公司控制权。
9月24日,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透露,阿里合伙人的数量未来有可能达到300人。目前已产生28位合伙人。
香港证券交易所总裁李小加9月25日撰文“投资者保障杂谈”回应称,阿里所为关系到审慎程序,该所不会因新来者而朝令夕改。“当‘公众利益’与港交所股东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永远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据港交所规定,公司必须提前两个月提交上市申请。因此,阿里巴巴今年在港上市的大门几乎已经关闭。
由马云一手缔造的阿里巴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主要经营业务由阿里巴巴B2B、淘宝网、天猫网、阿里云等构成,为全球650多万商家和近3亿消费者提供电商服务。2012年淘宝和天猫两个网站的总交易额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700亿美元),超过eBay和亚马逊两家公司的交易总额,占中国零售市场5%的比例。
交易额并不等于阿里巴巴的收入,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和佣金。阿里巴巴大股东雅虎的财报显示,在2013年4月到6月的第三财季中,阿里巴巴集团的营收为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61%;毛利润为12.88亿美元,同比增长74%。阿里集团已经超过腾讯公司(该公司在港市值已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最赚钱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如今,马云已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独特的电商生态系统公司:数据为土壤,底层是淘宝集市,从集市中长出了天猫、航旅、音乐等诸多业务,犹如树种,互相竞争,各有高矮。大中小卖家在其中优胜劣汰,支付宝和阿里金融、物流为其提供服务,阿里可利用金融、SNS、搜索等多种手段调节市场,以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马云曾多次表示,阿里上市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上市,而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上市。在投行界看来,这是一个颇具想象空间的上市概念。目前,投行给其估值介于550亿美元至1100亿美元之间,有望超过Facebook2012年上市时的估值1040亿美元。如果一切顺利,上市后的阿里巴巴集团有望成为市值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经济学人》曾于3月份刊登“阿里巴巴现象”的封面文章,文中甚至将其与苹果公司相媲美,称:几年之后,它便将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市值傲居全球榜首的苹果现估值约为4200亿美元,而2009年时仅为900亿美元。
恰恰就是这么一家万众瞩目的电子商务明星公司,上市却屡屡受挫。
不得不上市
对马云而言,完成与雅虎签订的“合格IPO”协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保证公司控制权的前提下完成上市
阿里巴巴的13年历史,就是一部马云个人的奋斗史。人们乐于看到一个草根英语老师艰苦创业、屡吃闭门羹却又奇迹般地成为商界巨鳄的励志故事,却一直忽略了马云在与资本、股东、董事会博弈中的如履薄冰与步步为营。
从一开始,马云及其阿里巴巴就是VC(风险投资)追逐的对象,而马则对他们恪守着底线。马云将VC比作咖啡店,并称硅谷到处都是咖啡店。
八年前,马云为了阻击当时强大的竞争对手eBay易趣,还是向投资者弯下了腰。2005年8月,雅虎以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马回忆称,此次收购吓跑了eBay,同时雅虎中国为阿里巴巴带来了P4P(Payforperformance,按效果付费)以及可贵的失败经验。
原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告诉《财经》记者,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给予了马云一定信任,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从不过多过问。董事会四名席位中,阿里占两席,雅虎和软银各一席,集团控制权依然在马云手里。
根据2005年阿里与雅虎的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投票权将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降为31.7%。同时,雅虎在阿里的董事会席位增至两席。这预示着股权和投票权均不占优的马云有可能失去公司控制权。
为了防止控制权旁落,马云在内部发起了“LongMarch”(长征)计划。从2010年2月起,多次向雅虎发起回购,均被拒绝。“雅巴”关系开始恶化。同年,美国雅虎和Ebay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者为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
“阿里巴巴在那一年把灵魂抵押给魔鬼,但我们完成了上市,没有把灵魂赎回来,很多的中国民营企业也是一样。”时任阿里巴巴总裁卫哲说。之后不久,他在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将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关系比作日渐疏远的孙子和爷爷,“而爷爷总是要去世的”。
此后,马云不断强调“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暗示“来了又跑”的股东注定无法给公司创造价值。
不久,发生了一起微妙的事件。
2010年底,央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要求非金融机构内资应具有绝对控股比例才能取得支付牌照。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由外资控股,显然不符合条件。于是,马云在未经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持股的二级子公司中,转移到了当时由马云和谢世煌控制所有的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阿里巴巴)。
这一破坏“契约精神”的做法引发了包括阿里股东、媒体、公众和华尔街投资者的声讨,并诱发了2011年-2012年华尔街针对中概股的做空事件。马云在资本界的信用自此一落千丈。
就在支付宝事件掀起的轩然大波尚未退
但时至今日,阿里集团的上市地点还没确定,今年内完成IPO几无可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本应是各大证券交易所的争抢对象,但它却两次被挡在了香港证券交易所门外。一家业绩优异的公司,因控制权问题和极其复杂的公司架构而迟迟不能上市,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阿里集团整体上市之前,马云试图通过回购大股东雅虎的股权来解决盘亘多年的控制权问题。雅虎同意阿里的回购,但提出了诸多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合格的IPO”,也即阿里巴巴的估值至少达到385亿美元。
对阿里巴巴而言,在香港上市更易获得“合格IPO”。但香港的《上市规则》秉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权结构,而马云作为创始人和小股东,恰恰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迄今,香港证券交易所两次否决了阿里集团的上市请求,马云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是失去控制权的上市,那么他之前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支付宝的股权变更,均会失去意义;如果无法实现较高估值,他对此前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均难以交代。
如果转去美国上市,阿里巴巴需做好被做空的准备;如果仍决定在香港上市,马云就需要降低预期并承担风险。看似简单的两件事情,对马云来说都不容易。而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又源于中国特定的商业环境。如何让企业不再扭曲生存,值得各方深思。
——编者
阿里巴巴的上市计划又延后了
10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在一次媒体交流活动上表示,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阿里巴巴决定不在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谋求香港上市始于今年初,但因港交所规定不利于马云掌握公司控制权,故双方就此问题有过至少两次斡旋。马云曾提出“AB股”上市方案,迅速被港交所否决。港交所主席周松岗称,不能因为一小部分人的方便,而放弃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没隔多久,阿里巴巴再度与港交所商讨以“合伙人制度”上市,依旧未获认可。所谓合伙人制度,核心是上市后的阿里董事会半数成员将由合伙人提名,合伙人拥有重大交易和关联方交易的投票权等。借此,马云及阿里创业团队可掌握公司控制权。
9月24日,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透露,阿里合伙人的数量未来有可能达到300人。目前已产生28位合伙人。
香港证券交易所总裁李小加9月25日撰文“投资者保障杂谈”回应称,阿里所为关系到审慎程序,该所不会因新来者而朝令夕改。“当‘公众利益’与港交所股东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永远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据港交所规定,公司必须提前两个月提交上市申请。因此,阿里巴巴今年在港上市的大门几乎已经关闭。
由马云一手缔造的阿里巴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主要经营业务由阿里巴巴B2B、淘宝网、天猫网、阿里云等构成,为全球650多万商家和近3亿消费者提供电商服务。2012年淘宝和天猫两个网站的总交易额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700亿美元),超过eBay和亚马逊两家公司的交易总额,占中国零售市场5%的比例。
交易额并不等于阿里巴巴的收入,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和佣金。阿里巴巴大股东雅虎的财报显示,在2013年4月到6月的第三财季中,阿里巴巴集团的营收为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61%;毛利润为12.88亿美元,同比增长74%。阿里集团已经超过腾讯公司(该公司在港市值已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最赚钱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如今,马云已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独特的电商生态系统公司:数据为土壤,底层是淘宝集市,从集市中长出了天猫、航旅、音乐等诸多业务,犹如树种,互相竞争,各有高矮。大中小卖家在其中优胜劣汰,支付宝和阿里金融、物流为其提供服务,阿里可利用金融、SNS、搜索等多种手段调节市场,以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马云曾多次表示,阿里上市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上市,而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上市。在投行界看来,这是一个颇具想象空间的上市概念。目前,投行给其估值介于550亿美元至1100亿美元之间,有望超过Facebook2012年上市时的估值1040亿美元。如果一切顺利,上市后的阿里巴巴集团有望成为市值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经济学人》曾于3月份刊登“阿里巴巴现象”的封面文章,文中甚至将其与苹果公司相媲美,称:几年之后,它便将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市值傲居全球榜首的苹果现估值约为4200亿美元,而2009年时仅为900亿美元。
恰恰就是这么一家万众瞩目的电子商务明星公司,上市却屡屡受挫。
不得不上市
对马云而言,完成与雅虎签订的“合格IPO”协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保证公司控制权的前提下完成上市
阿里巴巴的13年历史,就是一部马云个人的奋斗史。人们乐于看到一个草根英语老师艰苦创业、屡吃闭门羹却又奇迹般地成为商界巨鳄的励志故事,却一直忽略了马云在与资本、股东、董事会博弈中的如履薄冰与步步为营。
从一开始,马云及其阿里巴巴就是VC(风险投资)追逐的对象,而马则对他们恪守着底线。马云将VC比作咖啡店,并称硅谷到处都是咖啡店。
八年前,马云为了阻击当时强大的竞争对手eBay易趣,还是向投资者弯下了腰。2005年8月,雅虎以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马回忆称,此次收购吓跑了eBay,同时雅虎中国为阿里巴巴带来了P4P(Payforperformance,按效果付费)以及可贵的失败经验。
原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告诉《财经》记者,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给予了马云一定信任,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从不过多过问。董事会四名席位中,阿里占两席,雅虎和软银各一席,集团控制权依然在马云手里。
根据2005年阿里与雅虎的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投票权将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降为31.7%。同时,雅虎在阿里的董事会席位增至两席。这预示着股权和投票权均不占优的马云有可能失去公司控制权。
为了防止控制权旁落,马云在内部发起了“LongMarch”(长征)计划。从2010年2月起,多次向雅虎发起回购,均被拒绝。“雅巴”关系开始恶化。同年,美国雅虎和Ebay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者为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
“阿里巴巴在那一年把灵魂抵押给魔鬼,但我们完成了上市,没有把灵魂赎回来,很多的中国民营企业也是一样。”时任阿里巴巴总裁卫哲说。之后不久,他在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将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关系比作日渐疏远的孙子和爷爷,“而爷爷总是要去世的”。
此后,马云不断强调“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暗示“来了又跑”的股东注定无法给公司创造价值。
不久,发生了一起微妙的事件。
2010年底,央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要求非金融机构内资应具有绝对控股比例才能取得支付牌照。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由外资控股,显然不符合条件。于是,马云在未经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持股的二级子公司中,转移到了当时由马云和谢世煌控制所有的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阿里巴巴)。
这一破坏“契约精神”的做法引发了包括阿里股东、媒体、公众和华尔街投资者的声讨,并诱发了2011年-2012年华尔街针对中概股的做空事件。马云在资本界的信用自此一落千丈。
就在支付宝事件掀起的轩然大波尚未退